Connect with us

同路點評

林小正案與司法制度對弱勢的回應

亞裔男子林小正(Xiaozheng Lin)因於2022年在墨爾本殺害兩名女性性工作者以償還賭債,被法院判處七年徒刑。該案件近期由澳洲檢察署(Director of Public Prosecutions, DPP)提出上訴,要求將刑期加重至十四年。

初判結果引起反性別暴力倡議團體與性工作者權益組織的強烈反彈。他們當時認為七年刑期過輕,未能對暴力行為做出足夠回應,且淡化了移民性工作者的處境與人身風險。

林小正已承認犯下兩起誤殺罪行,動機為在24小時內償還個人賭債。但是檢方表示,被告仍然缺乏悔意,且復原與再社會化的前景不佳,因此是DPP 提起上訴的原因之一。

性工作者權益團體如 Vixen 對DPP的上訴決定表示歡迎,認為這展現出司法機構在面對針對弱勢群體的暴力案件時有意提高關注與行動力。

同路點評:

此案引發的爭議主要集中在量刑標準與受害者身份的交叉問題上。原判七年在某些觀察者看來未能反映出犯罪的嚴重性,特別是在受害者屬於移工與性工作者的背景下,公眾擔憂這可能傳遞出「法律保護層級不均」的訊息。

此案的背後不只是一起悲劇性的個案,更是關於「誰的生命被視為重要」的深層社會問題。性工作者、尤其是移民背景的性工作者,長期處於法律邊緣與社會偏見之下,他們的受害往往無法引起等同的社會關注與法律正義。

而DPP提起上訴的行動,無論最終結果為何,至少代表檢方意識到原判決所引起的廣泛關注與信任危機。它也提供一個機會,重新審視刑事司法制度對於不同社群的保護程度是否具備一致性。初判七年對於兩起致命攻擊而言,在法律技術層面雖屬誤殺罪名,但其量刑與社會觀感之間的落差仍引起民間高度爭議。特別是在受害者身份屬於移工與性工作者的情況下,大眾質疑法律是否對某些群體的生命風險與權益給予同等重視。

上訴行動提供一個機會,讓司法體系正面回應這些質疑,不僅就個案重新檢視量刑是否適當,也可進一步反思現行制度對於不同社群的保護是否一致。法律的原則應是中立與一致性,但在實際運作中,社會地位、族群背景、職業類別等因素往往會潛在地影響案件處理的方式與力度。這類案件也可能促使檢方與法院更具警覺性,特別是在面對針對邊緣群體的暴力案件時,是否真正做到了不帶偏見地審視案情與考量被害人處境。這不代表刑罰必須一律從重,但至少需避免讓公眾感受到「有些人的生命比較廉價」的印象。

對檢方而言,此次上訴也具有制度性意涵。它不只是對一項判決的不服,更是對社會觀感與制度公信力的回應。若司法無法在程序公正與結果合理之間取得平衡,便可能損害民眾對法治的信任。

本案再次提出一項關鍵問題:在涉及脆弱或被邊緣化群體的刑案中,現行司法標準是否足以回應社會期待與公平正義的原則?這不僅是對法律技術的挑戰,也是對制度價值的考驗。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