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同路點評

晶片之戰升級

在美中科技博弈持續升級的背景下,美國正考慮進一步對中國傳統晶片徵收關稅,以應對「國家安全威脅」。美國國會「與中共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指出,中國在28奈米以上的成熟製程晶片產能不斷擴張,若形成壟斷將危及美國產業鏈穩定。由於這些晶片廣泛用於汽車、醫療、能源、軍事等關鍵領域,且檢測其產地極為困難,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已發起301調查,或將對所有含中國晶片的產品加徵關稅。

同時,中國電信巨頭華為也正快速提升高階晶片研發與生產能力。 《金融時報》揭露,華為正在深圳建造先進晶片生產線,並試圖打造完整的AI供應鏈,從晶片設計到模型訓練全部國產替代。華為雖否認與部分新創企業有直接關聯,但分析指出其正有效規避西方技術封鎖,提供國內AI客戶替代方案。

英偉達對此表示擔憂,CEO黃仁勳稱,過度出口限制可能適得其反,加速華為填補市場空缺。他強調:「中國並不落後我們,他們非常非常接近。」

美國政界正焦慮於一個可能的現實:壓制策略未能阻止中國技術崛起,反而促生了更強的替代體系。

同路點評:

美中晶片戰爭的「第二回合」,焦點不再是高端,而是「老舊但無所不在」的傳統晶片。美國一邊擔心華為正在AI賽道加速超車,一邊又發現連電鍋和汽車都可能藏有「中國製造」的晶片。這種既要「技術封鎖」又難以「全線脫鉤」的尷尬現實,折射出美國晶片政策正面臨複雜選擇題。黃仁勳的焦慮不是沒有理由的:他一邊擔心出口管制讓英偉達失去中國市場,一邊眼睜睜看著華為崛起填補缺口。這場博弈已不是「先進與落後」的問題,而是「供應鏈控制力」的戰爭。未來幾年,誰控制越多關鍵節點,誰才有資格製定全球科技遊戲規則。而這一輪,看上去,中國正穩步逼近「規則制定者」的門檻。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