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同路點評

巴黎迪士尼「假婚禮」童婚文化以夢幻為包裝?

近日,一段在巴黎迪士尼樂園拍攝的影片引起公眾震驚與關注。影片中,一名年幼女孩穿著婚紗,與一名成年男子在城堡背景下進行類似婚禮儀式的拍攝。該影片在社交媒體迅速流傳,引起輿論對「童婚美化」的譴責。迪士尼方面尚未公開說明是否對此場活動知情或批准。

據報,該場「婚禮」是由私人團體籌辦,屬非官方活動,但是否涉及違法或侵犯兒童權益,已引起法國警方介入調查。社福機構亦呼籲當局查清是否有組織利用兒童進行極不適當的象徵性拍攝,以滿足某些文化或商業需求。

同路點評:

這宗事件的爭議點不在於是否真有婚姻法律效力,而是在於「形象包裝」與「意圖營造」之間的灰色地帶。一場模仿婚禮若牽涉兒童與成人配對,無論是否作為藝術、廣告或角色扮演,其象徵意義已足以觸動社會的道德底線。

尤其是在迪士尼這樣的兒童樂園舉辦,更容易引起童話與現實混淆的危機。童婚在世界多地仍是嚴重人權問題,全球每年有數百萬女孩在未成年前被迫「成婚」,其背後常伴隨暴力、失學與貧困。當這種現實被以夢幻方式包裝,很可能會模糊受害與浪漫的界線,成為「正常化」問題的一部分。

始終迪士尼作為家庭導向的國際品牌,其樂園、角色與故事在全球各地家長與兒童心中佔據著高度信任。樂園中的每一場演出、角色互動與儀式感設計,都不單是表演,更是品牌價值的一部分。正因如此,當場景牽涉疑似「婚禮」儀式,且出現兒童與成年角色互動時,外界自然會以更高的道德與文化標準來檢視其內容安排與設計初衷。

此外迪士尼過去在性別形象與種族代表上屢次因文化不敏感而遭受批評,這也讓人們對其「是否足夠理解文化背景差異與現實處境」產生疑問。即使這場活動非官方婚禮、也非企業高層策劃,若最終由園方場地、演員或包裝設計產生誤導效果,仍難以完全卸責。畢竟品牌規模越大、文化影響力越強,對「象徵意涵」的把關義務也越重。在這樣的品牌語境下,模糊的演出安排可能不只是一次失誤,而是對兒童觀眾心理的誤導,對企業形象則是一次深層風險。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