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同路點評

國際學生人數創新高 成為大選箭靶

根據澳洲統計局最新數據,2025年2月共有19.7萬名國際學生抵達澳洲,打破2019年疫情前的紀錄(18.79萬人),增幅達7.3%。這波入境潮正值新學期開學之際,也令移民政策在即將到來的聯邦大選中成為兩大政黨角力焦點。

反對黨領袖Peter Dutton承諾,若勝選將大幅收緊國際學生政策,將國際學生人數上限定為24萬,並且公立大學國際學生比例不得超過25%。他強調,此舉將有助於紓緩住房危機,減少移民對住房、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的壓力。

據估算,若上述措施落實,將有14所大學被迫削減合共約8萬名學生,造成近30億澳元收入損失。

工黨方面則主張調整學生簽證制度,包括提高英語門檻及將簽證費用提高至1,600澳元。財政部強調,政府預算中將以減少海外淨移民人數,增加住房建設為目標,以解決根本問題。

對此,澳洲大學協會(Universities Australia)發出警告,指大幅削減國際學生將重創高等教育體系與整體經濟。執行長(Luke Sheehy)指,國際教育產業每年為澳洲貢獻逾500億澳元,並支撐超過25萬個就業機會。

南澳大學及澳洲移民學會的研究亦強調國際學生「只佔租賃市場一小部分」,多數人住在專用宿舍或合住家庭,反而他們在低技術勞動力短缺方面發揮重要補充角色。

同路點評:

國際學生人數創新高引發的政策爭議,實質上反映了澳洲高等教育資金體系的長期結構性問題。對國際學生的財政依賴,並非短期策略,而是政府逐步削減公立大學資助、促使學費市場化的結果。各大學為求生存,只能依賴學費較高的國際學生維持運作。工黨雖稱改革可使資源分配更公平,遏止少數名校壟斷留學生收入,但若無資金重分配與住宿配套,恐反令地區大學首當其衝。反對黨的主張更勢必重創八大名校財政。在這樣的脆弱架構下,任何政策微調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與其妖魔化國際學生成房屋問題的元兇,並一刀切壓縮學生人數,倒不如提出更長遠穩定的方案,改善高教財政制度,減少對國際學生的依賴。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