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點評
中美貿易倫敦會談再握手
2025年6月10日深夜,中美貿易代表在倫敦達成新一輪協議,會談歷時超過12小時,直至午夜才告結束。

這是自4月貿易戰再度升溫,以及日內瓦初步共識破裂後,雙方首次重啟具體磋商。
中方由副總理何立峰領軍,美方則由財政部長貝森特、貿易代表格里爾與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主導,這也是拜登政府卸任後首次中美經貿高層互動。
儘管美國總統特朗普於4月對中國商品全面加徵高達145%的關稅,意圖以「極限施壓」重塑雙邊貿易關係,日內瓦協議一度帶來降溫,但隨後雙方互控違約,使得局勢再度緊張。直到6月5日,中美元首通話才為倫敦會談鋪路。
此次協議重點之一是處理雙邊「消極元素」,即針對彼此視為不利的貿易與產業政策。中方表示將在配額內逐步恢復部分稀土出口;美方則提出對中端晶片及技術部件鬆綁出口限制。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形容這是「先把毒素排掉,再談實質進展」,反映出雙方仍處於風險管理階段。
然而在實質執行上仍存疑慮。中國對稀土出口採取逐項審批制度,美國則維持對高端晶片的禁令。芬太尼問題也引發摩擦——美方在會前致函要求中國強化打擊並推動中共黨內宣導,引發中方不滿,視為干涉內政。這也突顯了雙邊互信的脆弱與敏感。
雙方強調會依據6月5日元首共識制定落實計畫。美方希望藉提高對華出口縮小貿易逆差,中方則著眼於原料與技術封鎖的解除,以緩解產業壓力與供應鏈不穩。
同路點評
倫敦協議的象徵意義或許大於其實質成果。經歷日內瓦「架構協議」後,這場超過12小時的會談顯示中美雙方在當前全球供應鏈不穩及通膨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具備一定程度的合作意願。穩定貿易秩序對雙方均有利。
不過,協議中的讓步多為有限範圍,例如中國逐步恢復部分稀土出口,美國放寬部分非尖端技術管制。這些措施雖具象徵性,但尚未解決雙方在核心問題上的分歧。美方持續對高端晶片實施出口限制,中方則維持逐項審批機制。
芬太尼問題仍為雙方爭議焦點,美方提出要求中方加強打擊並進行黨內宣導,引起中方關切主權及內政尊嚴。此舉反映出雙方在經貿談判中,安全與政治議題仍具高度敏感性。
綜合而言,此次倫敦會談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雙邊緊張氣氛,但更像是暫時的戰術調整,而非關係的實質和解,距離全面且持久的和解仍有距離。在這樣缺乏互信與共識的基礎上、紅線屢被挑戰,這樣的握手協議究竟能撐多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