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點評
中國衛生棉事件
從測量長度開始,中國大陸女性在衛生棉品質上「較真」,一邊要求廠商按照國家標準中間值生產,另一邊尋找替代品牌,前往香港等地購買更合規、好用的產品。
這場風波始於11月初,幾位部落客在社群媒體上發佈影片,由「為什麼衛生棉總是不夠長」發問,並直接對衛生棉長度、厚度進行測量,發現這些產品比廠商所宣傳的尺寸小的多。
以一個在小紅書上收穫了過萬按讚、數千評論的影片為例,影片製作者測試了包括ABC、蘇菲、7度空間在內的多家中國國產及進口知名衛生棉品牌的長度,並將測量結果和包裝上列出的產品尺寸進行比較,發現幾乎所有廠商都選擇把衛生棉尺寸做到衛生棉國家標準允許誤差範圍內的最低值。
「我以前覺得衛生棉太短、有側漏,都會覺得是我使用不當,現在好了,我知道是廠商有問題,是他們一直在PUA我們,」在上海念大學的張女士這樣說,「人人都短斤少兩,該不會按質按量標準生產以後都能成為賣點吧?」
這樣的測量影片在大陸網路上迅速走紅,許多社媒用戶紛紛效仿,自發性測量買到的衛生棉,結果大家發現這樣的「短斤少兩」非常常見,由此,名為「衛生棉長度造假」的話題出現在微博熱搜榜單上,在接下來的半個月裡,相似的數十個話題頻頻上榜。
根據澎湃新聞報道,在由8個品牌出品的24款市面常見衛生棉產品裡,有88%款產品總長度比廠商包裝標明的數額短至少10毫米。
中國現行的衛生棉相關法規在2019年訂正出台,其中特別將產業允許誤差值從±5%降低為±4%。
同路點評:
衛生棉長度縮水是今年最典型、最值得注意的侵害消費者權益案件之一。由於國家標準僅對衛生棉全長作出要求,因此關於衛生棉主要功能部分即吸收區的長度,則是一個灰色地帶,廠商似乎在合規和盈利之間找到了微妙的平衡。另外,從定價來看,目前,中國衛生用品適用稅率為13%,飲用水、糧食的加值稅率則為9%。全國一半人口每個月都需要的東西為什麼要這麼高的稅?此外,一些製造成本僅幾分錢的衛生棉,引發了公眾對其舒適性和安全性的質疑。消費者對醫用級衛生棉的需求上升,認為其安全標準更高,這表明現有產品無法完全滿足市場對透明度和品質的要求。同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正在起草新的強制性國家標準,旨在加強產品衛生要求和監管 。這場事件不僅揭示了產業內的監管漏洞,也反映出消費者對高品質、值得信賴產品的期望。企業需要積極改善產品,監管部門也應加強監督,推動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