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點評
中國航母「山東艦」訪港

中國自製航空母艦「山東艦」於2025年7月3日至7日停泊香港,並向市民開放登艦參觀,成為今年香港回歸28周年慶祝活動中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活動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主辦,為期五日,每日限額2000名市民入場,而首批門票僅在微信平台發放後45秒便全部「秒殺」,後續數輪預約亦在短短數十秒內搶購一空,充分顯示出大眾的熱烈關注與新奇心理。
作為中國首艘完全自主建造的航母,山東艦自2019年底正式服役以來,已多次參與南海、台海等地區的軍演,是解放軍現代化與遠洋作戰能力的象徵。今次首次訪港,被認為具有「鞏固國家認同、展示海軍實力、加深港人愛國情感」等多重意涵。
除登艦參觀外,主辦單位亦安排一系列相關展示,包括陸軍裝甲車輛近距離展示、模擬導彈發射及無人機操作示範,並設有互動愛國教育攤位、軍人講座及兒童互動活動等,希望藉此推動「軍民融合」,強化國防意識教育,尤其針對青少年族群。
但此次活動亦在社會上引起不少爭議。有市民批評軍事化展示可能加劇社會分化,認為這是「展示主權而非文化共融」的做法。一些專家則指出,雖然活動以「親民」包裝,但其實潛藏統戰意味,並與北京過去幾年對香港政策的轉向一致,尤其在《港區國安法》實施後,此類高調軍事活動更具敏感性。
同路點評:
山東艦訪港所掀起的熱潮,不僅顯示市民對軍事科技的興趣,也反映香港社會對國族認同的多層情緒。對不少人而言,登上自製航母是一次了解國防實力、與國家接軌的象徵性體驗。這種參與與熱情,或許表現出部分群體對民族強盛的期待與正面回應。
然而,香港自2019年後的政治變遷,使類似活動難免被賦予更深的政治意涵。軍艦訪港在象徵國防實力的同時,也可能反映中央希望透過情感敘事強化國民身份認同,進而調整港人對自身定位的理解。愛國情感固然值得尊重,但穩健的國族認同應建立在開放討論與多元理解的基礎上。若缺乏包容異見的公共空間,過於單一的詮釋方式或會造成誤解,甚至壓縮市民的批判與思辨能力。
山東艦的訪港不只是一次軍事展示,更是一場集體身份對話的契機。香港在國家與世界之間的角色,或許正需在這樣的時刻中被重新審視與建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