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同路點評

中國女生蔣雨融哈佛致詞引發政治爭議

5月29日,美國哈佛大學舉行畢業典禮,來自中國山東青島、就讀於肯尼迪學院公共管理碩士課程的蔣雨融作為學生代表發表畢業致辭,成為中文社群媒體上的焦點人物。

在微博上,「在哈佛演講中國女生陷入兩難」登上熱搜,引發激烈討論。

蔣雨融在致詞中未直接提及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但部分美媒認為其言論是在反駁特朗普先前提出的「禁招令」。她發言中強調世界一體化, 每一個人都與其他人結連一起,這都是與美國一直倡導的自由及人道主義思想一致。她在微信表示,能夠代表畢業生發言感到驕傲,並承諾將持續為弱勢群體發聲。根據公開資料,蔣雨融曾在英國卡迪夫完成高中學習,本科就讀於美國杜克大學經濟學專業,之後在瑞士信貸等國際金融機構任職。

但隨著演講走紅,其背景受到進一步檢視。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中國綠發會)曾在2022年發文稱,蔣雨融為該會志願者,由時任秘書長周晉峰推薦申請哈佛。蔣父則被指曾任該基金會專款執行長。這項推薦引發「利益輸送」及「拼關係上名校」的質疑,中國綠發會已刪除相關貼文。

輿論批評聲音分化:一方稱其代表中國優秀青年在國際舞台發聲,是「為國爭光」;另一方則質疑其借用「西方政治正確」包裝身份,甚至質疑其背後的基金會是否存在西方非政府組織對中國的意識形態滲透行為。

此外,有觀點質疑中國官方是否在藉助菁英學生在海外傳播特定價值觀。根據公開消息,中國綠發會為全國性公募基金會,由中國科協主管,此背景也引發進一步討論。

同路點評:

蔣雨融事件再次暴露了當前中國社會對「菁英路徑」與「公平機會」的高度敏感。在網路世界中,哈佛的一次畢業演說不再只是個體的榮耀展現,更容易被賦予政治符號,引發意識形態與階級博弈的集體焦慮。人們質疑她是否「靠關係上名校」,質疑推薦是否涉及「權力尋租」,這些問題指向的是公眾對「上升通道是否公平」的深層不信任。即便蔣的能力出眾,也很難逃脫輿論對其家庭背景和推薦管道的放大檢視。另一方面,圍繞其演講內容的爭議也映射出在全球地緣政治緊張背景下,中國留學生在國際場合常常陷入「說什麼都不對」的尷尬處境。他們既容易被標籤化,也容易被投射成意識形態工具。蔣雨融是一位具體的個體,但她所引發的爭議,卻折射出中美之間、體制內外、階層上下更複雜的矛盾與張力。這場風波,不只關於她,更關於我們如何看待菁英、資源與認同的邊界。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