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2016年中國高考語文全國一卷作文題目引發的思索

決定命運的「耳光與親吻」

——2016年中國高考語文全國一卷作文題目引發的思索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維基百科、社交媒體截圖

 

每年中國大陸高考過後,各地語文試卷壓軸的作文題目都會成為網友熱議的焦點。大部分情況下,總分150分的語文考試中,作文便佔據60分,因此,在高考這種每一分的差距都可能改變幾千人命運的「獨木橋」上,作文得分幾何,幾乎可以說是掌握了一名考生的「生殺大權」。

不過細看這些五花八門的作文題目,網友都直呼「太難了」。有些令人捧腹,有些令人摸不著頭腦,有些被諷為「無稽之談」,卻也有些粗看馬馬虎虎,卻能引起廣泛的社會思考。剛剛過去的2016年高考中,全國一卷的作文題目「耳光與親吻」或許就屬於最後一類——簡單的漫畫,沒有太多條條框框的限制說明,卻因此引發了網友激烈的討論與創作熱情。正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它令你想到的又是什麼?

 

眾說紛紜「耳光與親吻」

 

讓我們像一名考生一般,先對這幅漫畫進行常規審題——圖中左邊穿條紋外套的孩子,顯然是由於拿到100分的高分考卷而得到了家長的香吻,但當他一不小心考了98分,立刻招致家長無情的耳光。而右邊黑色衣服的孩子命運則迥異,平日裡只能拿到55分——不及格(在中國大陸,100分制的試卷60分為及格線)的他,家長的責駡似乎已經成了家常便飯。但一旦有所進步,拿到61分這樣剛剛跨越及格線的成績,家長馬上對他另眼相看,以親吻鼓勵——100分的孩子與61分的孩子,喜悅的表情與獲得的獎勵竟是一模一樣;而98分的失誤與55分的常態,得到的竟也是完全相同的懲罰,不禁讓人思索獎懲的界限在哪裡;而分數的差距是否足以直觀體現孩子的成長,並且值得用耳光、親吻這樣直白粗暴的方式一概而論地對待,也相當發人深思。

至此我們的審題方式還頗為「常規」,但興致大發的網友不這麼想。題目曝光後,有人將這幅圖中的數位單獨拿出來當作線性代數題解答;有人感慨左邊的孩子一定「來自江蘇、山東」等升學困難的省市,而右邊的孩子一定是「北京考生」,並由此引發曠日持久的教育資源劃分不公爭論;有人敏銳地發現圖片中的小細節,戲言「學習好的人禿得早」;有人則把兩個孩子當成是不同群體的象徵,稱「左邊是被寄予厚望的中國乒乓球隊、右邊是只要能出線就萬事大吉的中國足球隊」或者「左邊是奮力拼搏的高中時代,右邊是及格萬歲的大學時代」;更有人以兩個命運迥異的孩子為藍本,寫出一篇「淒美」而又令人捧腹的「愛情故事」……

不過也有更多網友從中嗅出了嚴肅的味道。這幅漫畫中所表達的內容雖說看起來誇張,但人們並不覺得奇怪。相反,這在中國甚至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如果你在一個大陸傳統家庭中長大,左邊或者右邊,你至少見過、或屬於其中一個,這也令這種看似荒誕不經的事實足以稱得上是一個普遍性問題,並因此登上全國範圍的考卷。

 

「阿倫森效應」

然而,我們把這歸結為「中國大陸」的問題或許有些過於偏頗了。問答網站「知乎」上的網友「暗湧」稱,這種導致雙方家長態度180度大轉彎的主因,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分數變化,實則屬於「人際吸引問題」的體現。他稱,美國心理學家埃略特•阿倫森於1972年出版的著作《社會性動物》中,便提到此前在人際吸引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簡單理論:「獎賞—成本」。這種理論傾向於認為,對人際關係而言,只要是正面評價,便多多益善;而只要是負面評價,就百害無益。

阿倫森不同意這個理論。因此,他設計了一個實驗來驗證他的想法。他讓助手偽裝成一名被試,並請來84名真實的被試者協助自己做一個實驗。不過,實驗的內容全是託辭,真實的目的則是令被試們在談話中聽到「假被試」對自己的評價。這84名被試被隨機分配到四種條件中:「肯定條件」——在談話中一直受到「假被試」的高度肯定、「否定條件」——在談話中一直受到「假被試」的否定、「獲得條件」——起初受到「假被試」對自己的否定,但漸漸趨於肯定,直到高度肯定;以及「喪失條件」——起初受到「假被試」對自己的肯定,但漸漸趨於否定,直到高度否定。之後,阿倫森再請這些被試給出對「假被試」的評價。

結果你或許已經猜到了。處於「獲得條件」下的被試,甚至比處於「肯定條件」下的被試更要喜歡那個給予自己評價的「假被試」——即使後者收到的肯定要多得多。相似地,處於「喪失條件」下的被試比「否定條件」下的被試更為絕望——儘管後者從未受到過對方的肯定。據此,他提出了與此前的理論完全相反的「得失理論」,這也被稱為「阿倫森效應」:與固定不變的正性獎賞行為相比,正性獎賞行為的增加會對一個人產生更大的影響;相反,正性獎賞行為的喪失,也會比一貫的負性行為具有更大的影響。

「100分到98分雖然都是好消息,但意味著好消息正在喪失中,讓人更為生厭;而55分到61分雖然只是孩子的一小步,卻是好消息正在獲得的一大步,使人不由得心生歡喜。」網友「暗湧」將這一效應應用至此次的作文題目總結道。而之所以這個效應在中國大陸所表現出來的更為臉譜化,或許由於與其他地區相比,大陸的分數量化更為直白地反映了前後差距,而分數在升學等人生關鍵點的作用也不言而喻,也因此更容易投射在這一理論之上。

 

爭吵、狂歡,還是思索?

 

但並非因為契合了這一理論,便能讓這一作文題目賺得好評。相反,它在網路上引發許多詬病。「突然產生的態度巨變會令人感到迷惑和懷疑,」網友「暗湧」繼續分析道,「因此要麼出題者對現實情境進行誇張化,要麼兩位家長的脾氣超出了常人的理解範圍。而無論是哪一種,這道作文題都是只顧文學效果、不顧科學效果的。」這一觀點也受到一名廣州現任語文教師的贊同。「高考作文題分值非常高,足以影響考生命運,在語文測試中應最能綜合展現考生素質。」他從全局入手,稱解題不應有非學術性的門檻,以這幅漫畫為例,沒有相關經驗的考生很容易不知所云;且還應有足夠的發揮空間——雖然網友給出了五花八門的解讀方式,但顯然可被評卷老師所接受的「政治正確」觀點寥寥可數。我們還可以加上一句,當這種荒唐的獎懲方式登上高考的「大雅之堂」,是否意味著它已經作為默許的教育方式而被大眾所接受,又是否會因此而成為理所應當的範本,扭曲了教育的初衷呢?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如此緊張。看看狂歡的網友們吧——與其說這是狂歡,不如說它更像是一場情緒的宣洩。有網友表示,為原本嚴肅的高考作文題目加上戲謔的成分,仿佛瞬間讓它活靈活現起來,不那麼「不近人情」了。這有點像是此前大陸流行的「李雷和韓梅梅」——原本是在教育部統一編著的英文教材中兩個原本乾巴巴的角色,卻硬是被網友發掘出兩人之間懵懂的早戀情愫。

但將這種心情全部歸結為「宣洩」也不妥當。無論是枯燥的課本還是緊張的高考,當它們已經成為過去,而轉化為寄託情感的載體,剩下的也許只有那種叫做「青春」的回憶。擺脫了「八股文」般的束縛之後,網友們得以發揮自己最原本的想像,賦予它迥異的生命;並以這種輕鬆的方式與曾經高考帶給他們的壓力道別,「一笑已經風雲過」。或許這才是最本真的文學創作方式,也是我們寒窗多年最終想要達成的目的。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