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喜見墨爾本墳場大伯公碑亭竣工

喜見墨爾本墳場大伯公碑亭竣工

周偉文

10月底參加了南都墓園信託基金會,在墨爾本墳場內舉辦的華人紀念碑亭重修竣工儀式。從東區高速公路出城,我常經過這古老的墳場,參加這記念活動,是我第一次走進這自1853年開始,就有華人下葬其中的墓地。

南都墓園信託基金會,是一個以多元文化為基礎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滿足各個移民文化的需求。華人熟悉的史賓威墳場,就是基金會管理的多個墓園之一。這一個紀念儀式,基金會特別邀請了各華人社團領袖參加,因為重修的亭內,就有著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建成的大伯公碑,相信是澳洲最古老的華人墓碑。

大伯公碑的來源,是由於淘金時代,退休華工在墨爾本定居,其中有死者安葬在墨爾本墳場內。過了一些日子,有些墳墓因失修而破損,墨爾本巿政府無法聯絡死者家屬,因而通知唐人街內僑領處理,把死者遺骨收集,建成這大伯公碑,供奉香火。其後更建亭,設有香爐供人拜祭,華人亦有葬在附近。

這一塊石碑,見證著墨爾本多元文化的歷史。淘金時代,華人曾佔人口近百分之二十五,可惜是華人大多在年多時衣錦還鄉,沒有留在澳洲,不然今天澳洲自是由華人開發的國家。其後由於白澳政策推行,華人一就是能出不能入,或是經過多代同化成為澳洲人,到過往二、三十年,才開始重新登陸澳洲。這一塊石碑,見證著華人守護鄉里之情誼,把所有沒有血緣關係,客死異鄉的人都尊稱為大伯公,加以供奉記念。

兩年前有僑領見到碑亭瓦頂破落,就發起募捐,在南都墓園信託基金會支持下,重修這亭,讓供奉先賢之處,回復整齊,彰顯華人對先輩的尊重。基金會總裁 Jane Glover出席致詞,一番說話表達了墓園管理者,堅持的是對死者的尊重,更重視不同民族要以不同方式,來表達這種尊重。

維州自取消白澳政策後,致力推動多元文化,在這三、四十年來,大批亞裔移民來到了澳大利亞,華人佔的比例不低。在這期間,各級政府在政策上,都開始重視多元文化社區,不過在具體實踐上,卻並未很全面。公共服務的推展,亦沒有很多針對多元文化社區的特點,現時能作到的是不少公共服務,都有提供傳譯服務。想不到南都墓園信託基金會,一直以來都尊重多元文化,為華人社區提供適合他們背景的死葬墓園服務。設立紀念華人先人的墓碑,及設計亞洲人風格的墓園環境,是尊重多元文化的表現。

現時華人不少葬在史賓威的墓園,南都墓園信託基金會在墓園推動的松鶴園及蓮花園,是以東方景緻佈局的墓園,特別為華人而設,深受華人歡迎。在澳洲,很多人都會喜歡為自己將來安息之地及死後與親友告別的儀式作出選擇,因此有興趣為自己或摯愛親人找一個喜歡的墓園環境的,可以聯絡南都墓園信託基金會,他們有專人為你介紹這方面的知識和你可以有的選擇,有興趣的讀者,可與基金會的社區文化參與主任Jennifer Wang聯絡 (03-85231663, [email protected]

從華人墓碑認識歷史

墨爾本墳場內,保留了不少華人的歷史,只要花上一些時間,我可以認識到曾經在墨爾本生活過的華人的點滴。淘金時代,華人曾佔墨爾本人口四分之一,可惜的是大部份人都沒有留在墨爾本,而是在年輕時回鄉娶妻生子,到老了回鄉終老。也有一些人與澳洲人結婚成家,過了數代,兒孫都不像是華人,只會說英語,成了百分百的澳洲人,只記得祖先來自中國。不過死在澳洲的華人,分葬在澳洲不同角落。

我在墳場內走了一圈,只發現了一個女子的墓碑,寫上「鍾門周氏坟墓」,相信是極少數的年輕女子,與丈夫同來,客死異鄉葬在這裏。也有一個極新的墳墓,碑由黑色雲石做成,為極為美觀。仔細觀看,英文記述死者劉先生於1970年8月28日離世,中文卻寫為終於1970年9月。其上刻上「期頤人瑞」四字。人有高壽百歲以上稱為人瑞,所以死者可以說是得享厚福,同行馮先生說他年青來墨爾本時,認識劉先生。劉先生當年已接近百歲,為唐人街華僑所認識。不過仔細察看墓碑,卻發現刻上劉先生生於1886年7月,積閏百零四歲,計算一下,只有84歲,看來是石工刻石時出錯,把1866年刻為1886年。而驗收石碑時,又或是忽略了,沒有看得清楚,盼望能改正過來。

有墓碑寫上「同治叁年拾弍月立」「皇清廣東肇慶府開平縣樁烋張公坟墓」,死者以清朝國民自居,同治為清朝皇帝年號,當時肇興府為華僑主要來源,因此廣肇並稱。死者僅留下自己名字,不知當年的家人,還有多少後人會記得其中的一些先祖,曾經飄洋過海,埋身於墨爾本的墳之中。不過今天我眾華人,來到這裏,仍會懷緬先賢,亦同時會追憶當年華人旅澳艱苦情境。

其實,在本迪戈(Bendigo)的金龍博物館曾經對全國墳場中,華人墓碑進行研究,收集了這些死者資料,著成六卷研究報告,可以說是這方面最有系統的研究。收集了的資料,反映了全國各地早期華人生活狀況,是不可多得的研究。

今天,隨著流動手機的使用,並且華裔年青人在全國各地都有工作假期者,因此對葬於全國各地華人死者,作出更深入的研究及記錄,變得更容易。我相信這會是很有意義的事。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