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中國政治卡拉OK? 政治娛樂化的新嘗試

唱一曲中國政治卡拉OK?

——政治娛樂化的新嘗試

 

文 本刊編輯部         圖 多首歌曲MV截屏

 

什麼是《十三五之歌》?如果你還是第一次聽說,那你或許已經錯過了一場娛樂化政治的網絡狂歡。這首歌於10月27日由中國新華社官方推特發佈,由四個歐美年輕人以民謠的形式將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說唱出來。製作短片的復興路工作室稱,MV主要向外界介紹「十三五規劃」是何物,以及它出臺的過程。

創作這首吸引全世界眼球的歌曲的中國,看上去很得意。「它對每個問題的詮釋、演繹都非常通俗,不但深受年輕人喜歡,連廣場舞大媽都直呼『贊』。」騰訊新聞這樣評論道。事實如此嗎?這首歌如同病毒一般在全世界傳播開來,被中國權力階級習慣性忽略的、被稱作「老百姓」的普通人以一種消費者的心態娛樂了,但當權者看起來也樂在其中——或許他們自我陶醉的成就感與網民的看客心態不是一回事情,但這有什麼所謂?畢竟如小丑逗樂觀眾,雙方各取所需。嘿,歡迎光臨中國政治馬戲團。

 

《十三五之歌》的發佈是很難錯過的新聞。它問世當天,我的朋友圈便不停被它「轟炸」。分享者無論是抱着讚賞、戲謔抑或是好奇的心態,總歸都承認一個事實——一直以來,中國政治宣傳材料都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嚴肅刻板面孔「拒人於千里之外」,這卻是一個多少顛覆了中國政治在世界眼中墨守成規印象的「劃時代」作品。這首聽上去完全由英文母語者演唱的歌曲有着動感十足的歡快節奏,配上詼諧的復古風扁平化動畫,實際上卻是在宣傳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多少有些顛覆因其旋律頗為「洗腦」的緣故,很快它便被網絡封為新一代「神曲」,幾乎聽過一遍,你便會不由自主地哼起來。「十三五,十三五,十三what?十三五。」

乍一看,它的主體受眾應當是以英語國家為主的西方民眾,實際上在中國國內也掀起了軒然大波。根據國內媒體的高調報道看來,它極有可能是以「雙管齊下」的方式,以形式討巧國內觀眾、以語言拉攏國外觀眾,試圖同時吸引雙方注意。「外媒稱它以朗朗上口和積極正面的快餐文化方式宣傳了復雜的內容,極具幽默感。」中國日報評論道。無論這句評論是否以偏概全,從其傳播廣度來看,它無疑成功了。

 

七十多年前,蘇維埃政府的第一個幽默嘗試

 

許多人都認為,政府以幽默、誇張的現代藝術形式傳遞政治思想,是一次極具新意的路線嘗試。事實上,這對於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政府來說或許是第一次,但絕不是人類政治歷史上的第一次——甚至都不是共產黨執政以來的第一次。在蘇維埃政權領導下,出品於1939年的《向着閃耀的未來前進:勝利的建設路線(Onward to the Shining Future: Victorious Destination)》,可能是共產黨歷史上第一部以宣傳「五年計劃」為目的的動畫影片。這部六分鐘的短片表現了在蘇維埃政府、斯大林領導下的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令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令資本家們原形畢露的主題,如今在youtube上仍舊可以觀看。

拋開內容不談,這部早期影片手法似乎不僅不顯得過時,甚至還相當「潮」。極具現實主義的粗線條寥寥幾筆便「簡單粗暴」地令火車與水壩躍然屏幕之上,即使連富有時代特徵的黑白色調與早期賽璐珞動畫抖動的模糊質感,如今也是鍾愛「復古」的藝術家們常用的技法之一。令人從藝術層面上否認它畫面的美感是很難的,即便是以七十多年後今天的眼光看來,這部動畫宣傳片的完成度依舊很高。

如果說《十三五之歌》是匆匆忙忙趕上潮流的後塵,《勝利的建設路線》則在它所處的時代將整個世界都遠遠拋在後面——在西方國家的政治宣傳片都只懂得平鋪直敘的年代,可想而知,這個先例無異於一顆重磅炸彈。片中諸多意象,如穿着西裝張牙舞爪的人代表「反動派」、挽起袖子大鍊鋼鐵的人代表「工農羣眾」、呼嘯的火車代表「不可阻擋的社會主義前進腳步」、冒着濃煙的煙囪和高樓大廈代表「生產力與新社會」等,幾乎成了後世社會主義政治化宣傳片的模版,即便將幽默元素盡數剔除,它們仍舊留存了下來。

 

復興路上工作室,中國化的政治幽默

 

中國共產黨幽默政治宣傳的歷史或許始於兩年前的十月。當時,一部名為《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的動畫短片在網絡上迅速流傳開來,爆紅原因正是中國國家領導人首次以卡通形象在網絡媒體上現身,這部短片和《十三五之歌》都出自「復興路上工作室」之手。即便官方並未正面迴應工作室身份,輿論仍普遍分析應有官方背景人士參與策劃。雖然短片製作手法略顯粗糙,「耳目一新」、「萌翻了」仍然是最主流的正面評價。隨後,工作室又出品了一部技術更為成熟的作品《中國共產黨與你一起在路上》,以煽情的方式描述了共產黨與普通羣眾「中國夢」的魚水關係。

一直以來,「工農羣眾」的幸福形象都被習慣性地當成社會主義執政的有力宣傳工具。中國第四套人民幣中,50圓正面便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形象,而更早的第三套人民幣中,大多圖案都是以反應生產情況、工人形象為主,給人的感覺仿佛被稱為「紅歌」的革命歌曲中唱的那樣,「人民當家作主人」,但這羣被稱作「主人」的人,在官媒中始終都是以面朝黃土背朝天,愚昧忠厚、面目模糊,卻又面帶幸福笑意的「老百姓」模樣出現。在《十三五之歌》中,你仍舊能看到這些誇張標誌的影子。「是誰在規劃十三五?黨中央,國務院,還有各級部委辦。工人農民企業家,專家教授你我他。」中文版歌詞不痛不癢,但英文原版歌詞中,對應「各級部委辦」的是「智囊團(think tank minds)」,對應「你我他」的則是「天天和大糞打交道的工程師(and even engineers who deal with poo)」。

誠然,中英文歌詞是無法直接互譯的。但至少,從這幾句故作幽默的調侃中,我們窺到了一些蛛絲馬跡——究竟統治階級眼中的自己是什麼模樣,而其眼中的「人民」又是什麼模樣。兩相對比起來,這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下只令人感到被「施捨」的不快,而其幾十年如一日的固化思維又令人覺得悲哀。更重要的則是其虛假性——不論是「你我他」也好,還是「與大糞打交道的工程師」也罷,並不像歌中所唱,是「十三五計劃」的締造者之一;甚至連建議者都不是。歌中所描述的「上百輪分散調研、集中討論」如同子虛烏有,在大部分網友看來,它仍舊是個「領導一拍腦袋」便轟轟烈烈出爐的官方作品,與民治扯不上一點關係。

但在歡快的歌曲中,你感受不到這樣的現實衝突。它骨子裏仍舊是一曲「紅歌」,歌頌着偉大的中國、英明的領導人與政府,以及欣欣向榮一團和氣的社會,只不過披上了時尚的外衣,換上了外籍歌手。是了,或許這就是問題:儘管這首歌在形式上拼命討巧,你似乎仍舊無法感覺到被尊重。它被「假大空」的空洞感所替代,極盡一切能事歌頌着一個看起來美好的情景和未來——但它似乎與你沒什麼關係。「你國」,是最近在中國年輕人中流行起來的說法。他們用「你國」來稱呼中國,以表達對被權力機構忽視的抗議。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抱有這個想法。還記得前文提到的《勝利的建設路線》嗎?中間的插曲是這樣的:「如春鳥般清脆嘹亮,歌聲響徹蘇維埃大地。我們洪亮的聲音穿過大街小巷,生活充滿愉快的事情,變得越來越好!在困難中我們歌唱與成長,伴隨着歌聲我們進入新的幸福……我們向斯大林呼喊,謝謝您,斯大林,祝您健康長壽……」它與七十多年後,《十三五之歌》中的歌詞「習大大領着人民天天向上……懷揣中國夢,大夥兒齊心奔小康」實際上如出一轍,甚至於與幾千年來的皇權崇拜也如出一轍,本質上都是將擁有最高權力的個人推向神壇,將其歸結為幸福生活的來源,並引導民眾對其產生個人崇拜。

 

誰肯為皇權崇拜買賬?

 

事實上,對此「買賬」的人大而有之。2013年底,習近平剛上臺不久後,到北京月壇北街慶豐包子鋪點了一份午餐。這原本是極為普通的事情,卻在接下來的很長時間內令民眾產生了瘋狂的崇拜情緒。這家原本大多數時間僅有社區居民光顧的包子鋪被慕名而來的遊客擠的水泄不通,甚至將習近平坐過的椅子收藏起來,並推出其當日餐點「同款」的「習總套餐」。網民也熱火朝天地將這一「包子」事件賦予諸多正面解釋,甚至連其餐點搭配都被賦予深意:「慶豐是要官員兩袖清風、炒肝是要炒掉不稱職的幹部、芥菜是告誡官員們不要想着發財、豬肉大蔥則是要官員一清二白,否則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指套餐21元),全部吃掉!」除此之外,習當日光顧餐廳並未使用「交通管制」特權、「放下領導人的架子」親自排隊付款、「不鋪張浪費」等極為正常的舉動,都被看作是其清廉的標誌,在網上被大肆傳揚。在民眾熱情的推動下,原本平平無奇的「慶豐包子鋪」至2015年已擴張至300家店面,並擬於2016年上市。

這件事實在令外媒跌破了眼鏡。在很多國家看來,見怪不怪的領導人作秀算不得什麼驚天動地的正能量,甚至挖空心思都無法引起民眾讚賞,與此相比,習近平的關注來得「太容易」。事實上,它能被稱為正能量嗎?或許對習慣皇權社會的中國人來說,是的——至少當他肯去體驗民間疾苦,願意花時間打磨公眾形象,哪怕不是出自真心,也比幾千年來一直坐在衙門裏裝腔作態的「官老爺」來得用心。

在中國大陸,曾有一部名為《康熙微服私訪記》的古裝電視劇火爆了整整十年,所講述的康熙皇帝深入民間、體察民情的故事深受觀眾喜愛,甚至不停地催促製作方再拍新作。人們興味盎然地猜測傳統作品裏不苟言笑、高高在上的皇帝會在民間搞出什麼烏龍,而習近平光顧包子鋪的故事,本質上是皇帝微服私訪的延續,媒體對其大肆吹捧的事實同樣也反映出這一行為的罕見程度。「他本不該屈尊做這樣一件普通的事」是民眾潛意識中的聲音,在傳統思想中,特權階級永遠站在無法觸及的對立面。2014年,曲作家吳頌今與詞作家鄒當榮根據此事件合作的歌曲《包子鋪》便將這一思想發揮到了極致:「服務員滿眼驚喜走上前說,『首長請坐,想吃啥給您送桌前』,他微微一笑,又擺了一擺手,他還是排在我的身後,隊伍的最末端,他點了一份套餐,才二十一塊錢……親民愛民的習大大呀,主席套餐美名傳。包子鋪裏的一場巧遇,寒冬裏溫暖了老百姓的心田。」

習近平並不是這一做法的「先驅者」。自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開創「微服私訪」先河的或許是被民間戲稱為「影帝」的前總理溫家寶。在位期間,他於媒體上「曝光」的次數極為頻繁,時常出入災區前線,穿着一雙舊鞋,掛着親和的笑容,握着「老百姓」的手噓寒問暖。無論其政見是否表裏不一,他樸素體貼的親民形象仍在短時間內迅速俘獲了大批網民的心。也就是在那時,中國開始流行為領導人取「昵稱」。從當時的溫寶寶,直到今天的習大大、彭麻麻,說它溫暖親切也好,說它過分諂媚也罷,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成功的嘗試——無論實際上是否仍處於對立面,至少民眾因在精神層面上被縮短的距離感而獲得了安慰。

令民眾增加「政治參與感」則是另一種安慰形式。以《十三五之歌》為例,以娓娓道來的形式令原本艱澀難懂的政治計劃在民眾間快速普及,雖然有人詬病它「其實什麼也沒講」,但至少令民眾感到自己對政壇動向更為知情,繼而對執政黨更有信心。10月20日,習近平訪問英國。於十幾年前國家領導會晤僅是新聞聯播中一項不痛不癢的「頭條」不同,他的行程被媒體詳細剖析解讀,無論其是在英國試吃炸魚薯條、談莎士比亞作品與《唐頓莊園》,還是試戴3D眼鏡,均被媒體事無巨細地記錄下來,並在網民間掀起了熱烈討論。不得不說這是一項聰明的舉動,它一方面很巧妙地將民眾目光從國內存在的衝突與爭端引向更為正面化的政治動向,另一方面又在頻繁曝光中持續增加人民親和力,可謂一舉兩得。

 

無法填補內心空虛的狂歡

 

但有一個問題是無可避免的。馬戲團式的狂歡過後,理性重新佔據主導地位,「空虛」則隨之而來。政治動向終歸與民生有着分不開的緊密聯繫,當意識到這一點時,人們對內容的關注便會超越其形式。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十三五之歌》似乎只是生造了一個流行語、《中國共產黨和你一起在路上》卻沒有說清黨員與「中國夢」的必然聯繫、習近平訪英好像只讓人記得花邊新聞……知乎一名網友總結稱,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在於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的不自洽。「它基本理念的本質與民族主義是衝突的,卻使用民族主義式的手法包裝自己」—— 它並不是不知道人民想要什麼,只是無法給予。

誠然,即便無法深究,單純以「輪番轟炸」的形式以量取勝未免不是一種有效策略,畢竟眼球經濟式的宣傳是快消品,《十三五之歌》或許會在幾個星期內被人迅速遺忘,但就像結尾唱的那樣,「還有『十四五』值得期待」。至少中國宣傳手法的現代化轉變令我們意識到,政府想要在這個講究「情懷」的世代學會如何討巧。如今花花綠綠的面具下面,雖然少了那麼一點真心,但或許隨着其邁出親近民眾的第一步,或許人們也可以像期待「十四五」那樣,期待它更多真實的轉變。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