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

 

文/本刊編輯部

圖/洛杉磯時報、網路

3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備忘錄,宣佈對總值6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掀開對華貿易戰序幕。3月23日,中國商務部公佈反制措施,將針對30億美元的美國產品加征關稅,包括水果、豬肉、廢鋁和鋼管等另外100多種商品。中美貿易戰將持續多久、波及多大範圍,對澳大利亞經濟有多大影響,本刊編輯部在此為您梳理。

一邊措辭反應強硬 一邊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上周,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要對6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工業品徵收高達25%的關稅,稱原因是中國「強迫」外國公司在合資企業中轉讓技術和其他智慧財產權,而這些合資企業本身就是強制要求成立的。北京方面稍後公佈了其對特朗普先前威脅要對30億美元的中國鋼鐵出口徵收關稅的回應。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則表示,「如果美方執意要打,我們將奉陪到底。」

儘管雙方態度強硬,分別「撂狠話」,但外界分析仍認為中國商務部的反制措施是「留有餘地」但「比較軟弱」。這一反制舉措意在作為一種警告,如果特朗普真的落實針對工業品出口的更大行動,北京方面將作出相稱的回應。實際上,中國政府給自身留下了升級貿易戰或者談判的餘地。商務部回應中,並未提出對進口美國商品加徵關稅的具體時間,稱中國企業可在月底前發表意見。中國前財長樓繼偉認為,吵嚷之後將回歸談判。目前,中國官員們正忙於最遲在5月敲定允許外資金融機構在國內證券公司持有多數股份的新法規,尋求避免與美國爆發一場貿易戰。另有知情人士稱,北京方面還提出願意向美國購買更多半導體產品,在一定程度上用其替代向韓國和臺灣製造商的購買,目的是幫助減少每年3750億美元的中國對美商品貿易順差。

特朗普政府實施貿易保護的目標主要在於兩點,一是美國的技術和智慧財產權不能流入中國企業手中;二是關鍵產業的國內產能需要保護。而對中國徵稅的前提是基於美方「301調查」的結果,該調查重點關注中美高科技產業的智慧財產權爭端。美國政府稱,中國的貿易做法不公平,包括以脅迫的方式獲取美國的技術。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將在未來15天內公佈具體產品名單,30天公開徵求意見後可能付諸實施。在特朗普簽署備忘錄前,美國45個行業協會代表美國經濟的多個領域請願,敦促美國政府暫停對中國產品徵收關稅的計劃。

全球股市震盪 澳大利亞「拉架勸和」

中美之間的貿易緊張升級,令投資者產生不確定性,上週五亞洲股市大跌。具體來說,受科技股下跌6%影響,香港恒生指數(Hang Seng index)午盤下跌3.4%。追蹤中國內地大盤股的滬深300指數(CSI 300)下跌3.1%。日本東證股價指數(Topix)下跌3.6%,而澳大利亞的S&P/ASX 200指數也下跌1.9%。

資金也開始迅速流入不同形式的避險資產。投資者繼續買進債券,致使債券價格上升,收益率下降,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2.83%下降至2.81%。投資者緊張不安的另一個跡像是,黃金白銀的價格大漲,黃金價格達到每盎司1349.90美元,漲幅為1.7%。白銀價格上漲至每盎司16.58美元,漲幅為1.2%,美元兌日元從1美元兌105.61日元下跌至104.82日元,歐元兌美元從1歐元兌1.2307美元升至1.2367美元。「貿易戰的事顯然驚嚇了日本市場。」東京的一名證券經紀人說,「東證指數基本上是全球風險偏好和風險規避趨勢的晴雨錶,並且總是首當其衝,受到全球一大堆問題的影響,就像我們今天遇到的這樣。」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計劃引發了對通脹壓力加大和經濟增長受阻的擔憂。「週期性行業正遭受打擊。」Nuveen的首席投資策略師布賴恩•尼克(Brian Nick),「市場認為這將傷及中國和美國的增長。如果友好貿易的時代宣告結束,有一些行業受到的損失會更多。」在當天的一波下跌中,波音和卡特彼勒均下跌5%。這兩家大工業集團都有相當大一部分供應鏈在中國。

據美國CNBC報導,在特朗普簽署備忘錄後不久,澳大利亞總理譚寶在記者會上表態,「貿易戰中沒有贏家」,他隨後「勸和」,「澳大利亞希望中美兩國能通過談判與協商,達成讓雙方都滿意的結果。」澳大利亞不希望中美爆發貿易戰、希望中美通過溝通解決問題是有原因的。一旦中美貿易戰打響,屆時,澳大利亞的處境將非常尷尬。一方面,澳大利亞是美國的親密盟友,但它同時也是發達國家中最依賴中國的經濟體。澳大利亞貿易部長史蒂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中國是澳大利亞的最大交易夥伴,雙方最近的貿易總額達到了1750億美元。  史蒂文稱,目前世界各國都籠罩在貿易戰的陰影之下,全球市場一直在縮水,澳大利亞ASX200指數26日下跌了0.5%,投資者們都在為可能到來的貿易戰而憂心忡忡。史蒂文批評了美國日益高漲的保護主義。他指出,「保護主義不僅行不通,而且實際上是在朝自己腳下開槍。這是對經濟的摧毀,並不能帶來其支持者聲稱的繁榮和確定性。」

 「修昔底德陷阱」困境會否重演?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為,西元前5世紀雅典崛起,引起了陸地霸主斯巴達警惕從而發動戰爭,這是一種普遍的歷史模式,即既有霸主面對新興強權的挑戰多以戰爭告終。哈佛大學的國際問題學者格雷厄姆·艾裡森就認為中美關係處於「修昔底德陷阱」的困境。但是美國歐道明大學國際關係教授史蒂夫·耶蒂夫卻認為,雖然需要瞭解歷史,但不必認為歷史一定會重覆,而且時過境遷,今天的國際環境同歷史上的國家關係已經有了本質的區別。他認為中美競爭走向戰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這一次中美兩國之間一觸即發的貿易戰,再一次將這一迷思擺在世人面前。作為新興崛起的大國,至少在美國看來,中國正在全方位地和美國爭奪戰略影響力和全球事務的主導權,並且越來越具有對抗性。具體到近兩年來的中美經貿關係,確實也變得更加不確定,摩擦更多,更加動盪。儘管經貿關係作為中美關係的壓艙石、在歷史上曾經承擔非常巨大的作用,但是現在這一壓艙石正在經歷不可逆、具有深遠影響的變化。要管理中美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阱,需要經過一段充滿對抗性的過程,需要較長時期的磨合,需要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爭端解決規則。伴隨著持續的摩擦和不斷的討價還價,這不僅僅涉及中美兩國利益,更會牽扯和影響到未來的全球經濟治理問題。畢竟,無論從何種意義上來講,貿易戰對目前全球依舊低迷的經濟形勢來講有百害而無一利。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