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中國人的名字本可以如此美

有人說,名字只是一個符號,或者一個標誌,然而,對於中國人來說,名字可不僅是一個符號,或者一個標誌,它是美好生命的象徵。

對於中國人而言,取名是很嚴肅的一件事情,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叫的,而是按照族譜和五行八字來起的,是啥字輩的就按啥字輩起,一輩一輩傳承下來的。他們取名多在倫理綱常之內,不外乎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父母為孩子取名,往往寄託著自己的情感,包含著對孩子成長的祝福,對家族美好的期盼。名字,是父母希望自己孩子成為的樣子;是父母情感的寄託;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最大加持。

中國人的名字,其實是美到一筆一畫的,甚至它的一字一意一音,都可以讓人細細品味。比如,著名的畫家林風眠,令人只聞其名就可以聯想到那樣的場景,一個晴朗的夜晚,有微風輕撫樹林,只是一切窸窸窣窣,漸漸入眠。

又如金庸筆下的人物,「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倚天屠龍記》中的楊不悔;「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天龍八部》中的木婉清。

生活中這樣的好名字也比比皆是,比如,竇靖童,王菲本命王靖雯,竇靖童便是竇唯與王靖雯的孩童,意義雋永;梁詩爾,詩同思,爾意為你,於是便是「思念你」,把父母彼此因工作而長時間分居的相思之情寄託於兩人愛情的結晶之上,讓人感動。

當我們追憶祖輩的名字是,這樣的名字卻不是什麼稀奇之事。謙修、紹禮、弘杉、靖安、茂貞、席儒、慕謙、申甫、念孝、公達、敬仁、和笙、聿修、沛民……這裡無不充滿著濃郁的知識書卷氣,寄託山水,抒情梅竹,不世俗。

如今,我們發現中國人的名字重複率越來越高,大家都叫一樣的名字,而中國人的名字越來越趨於符號化,越來越像西方,似乎隨便叫一個Tom、Tony就好了。而那些不願孩子如此世俗的父母,給孩子起的名字雖然與眾不同,但是有些矯枉過正,有些名字不僅拗口,有些好像只是從字典裡隨便選出來的帶有深意的文字,然後便隨便拼接在了一起。

現在的狀況

曾經有一個統計,中國叫劉波的最多,達到130餘萬人,叫李剛的排名第二,有105萬人,叫李海的有90萬人,叫張勇的有81萬人,其後的王軍、王勇、張偉、劉偉、王偉、李偉也都各達70餘萬人,在中國的名人界,王濤這個名字非常著名,甚至,還得用大小來區分,無論是體育界還是文藝界,都有著名的王濤。
後來,父母們為了顯示自己也好,或者單純為了不跟別人一樣的原因也好,冷僻字變得越來越受歡迎。不少人喜歡在名字中用生僻字、異體字,甚至是廢棄字,這給自己和他人都帶去了煩惱,首先,經常被念錯,甚至很難聽,也容易滋生歧義,而做登記的時候,因為電腦輸入的原因,字庫裡沒有這些字,就讓人非常周折,自己寫起來也不容易。

原因

之所以中國人的名字從之前的唯美變成如今這般樣子,是有原因的。其中的原因,第一條便是時代。
給祖輩起名的那代人,來自清朝,對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演繹本來就比現代人高了不知道多少個檔次,再加上社會環境和氛圍,起出富文化氣息的名字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至於我們的父輩,剛好趕上了戰爭結束、國家建立的那段特殊的時間。

第二,文化底蘊。曾經,能讀書寫字的人很少,那個時代,讀書是需要一個家庭甚至家族來支持的,而這些書生都是拼命用功的人,至少四書五經在他們那裡爛熟於胸。而後,讀書的人經過層層篩選,留下的都是最優秀的人,即便只是一個秀才,也是成功過的人,也是有學問的人,甚至那些沒有考中秀才的人,也是非常的有文化,《詩經》、《易經》信手拈來。這時候,沒有讀書的人去找他們起名,自然就有文化,那個時候,除了含義、寓意,讀音如詩一般講究平仄。相反,如今,讀書考取學歷的人很多,但是又具備文化的卻很少,對於傳統早已忘記,尤其在這個西方文明盛行的年代,很多人都開始認為名字就是一個符號了。於是,稍稍有人提出一些比較好的名字,立即被更多的人跟風,甚至隨意拆取、拼接,弄的四不像。找人起名,又因為現代社會的原因,人們追逐金錢,而不是傳承,附庸風雅、重字重名便屢見不鮮。

結語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曾影響著世界。當我們仰慕曾經的那個時代時,我們應該從自身上找出原因。隨著現代社會腳步的加快,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當我們更注重追求利益的時候,我們忽略了沉澱與傳承。

我們忽略了自身的學識,我們追求的更多是考試與學歷,我們忘記了傳承,我們總覺得外來的是最好的,當西方文明侵襲的時候,我們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了英文,但卻忘記了自己的中文其實並不合格。我們不能背誦四書五經,甚至不能引用典故,早年三歲孩子都熟知的故事,如今成年人卻不知曉。
期待,未來,中國人的名字再一次美麗綻放,而不是曹查理,張彼得這樣,完全成為了符號。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