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一曲唱罷,民進黨大旗下的臺灣何去何從?

一曲唱罷,民進黨大旗下的臺灣何去何從?

文本刊編輯部圖鳳凰網、維基百科、新華

 

5月20日,蔡英文正式就任臺灣總統。這令臺灣出現了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同時也意味著民進黨第二次執掌臺灣政壇大權。對雙方政府來說,此次政權更替更將兩岸關係推上了焦點。臺灣的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向,無疑是最近吸引國際社會眼球的熱點話題。

 

兩黨之間的理念碰撞

此次民進黨的勝利可以追溯至今年1月,蔡英文以絕對優勢擊敗對手的瞬間。之後的4個月來,兩岸關係這一話題可謂甚囂塵上。媒體對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勢顯然都不樂觀,紐約時報甚至打出「中國永遠地失去了臺灣」這種具有斷言性質的標題。所以,此次蔡英文的就職典禮聚集了相當多的目光——她的發言很有可能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臺灣對待大陸的態度一錘定音。

媒體這種一面倒的悲觀態度要從民進黨的理念說起。建黨初期,它曾視自己為臺灣的「本土派政黨」、而視國民黨政府為「外來政權」,主要政見是想爭取民主自由,讓被限制政治權利的臺灣人民,有更多的參政、議政權。1988年,民進黨進而開始主張台灣國際主權獨立,意即不屬於以北京為首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通過「四個如果」決議文:如果國共片面和談、如果國民黨出賣台灣人民利益、如果中共統一台灣、如果國民黨不實施真正的民主憲政,則民進黨主張台灣獨立。此外,民進黨還曾在1999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承認中華民國的行政地位,內容包括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依目前憲法叫中華民國。

與此相反的是,國民黨一直期望與大陸保持互利互惠的穩定關係。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對臺灣採取的都是經濟吸引的策略。自馬英九上臺以來,便充分順應形勢,與大陸的關係日益緊密,這無疑招致了一部分人的不滿。此前一項民意調查便充分顯示,即便中國實現民主制度,仍有大多數臺灣人不願意回歸中國。而紐約時報更進一步分析稱,隨著年輕一代的臺灣人開始掌握政治話語權,一種對其獨特當地文化的認同感正逐漸深入人心。由於近年來反共教育、台獨運動甚囂塵上,臺灣人幾乎沒有接受過任何來自大陸的正面資訊。因此,這些青年在自認社會價值觀與大陸大相徑庭的同時,又對大陸的同胞認同感較為稀薄。這也是此次時代力量黨與民進黨聯手,力壓多名國民黨時任議員的成因。

 

「情懷」的勝利

現在有個網路熱詞叫「情懷」,這是個含義很模糊的詞,即便兩手空空,只要有一腔熱血,總能感動他人,而不至於孤掌難鳴。曾任法律教授和商貿談判專家的蔡英文對受眾心理可以說了若指掌,1月,蔡英文的演講就是打了一手成功的情懷牌。在她出場之前,電視新聞主播陳立宏等演講者已經充分地調動起了民眾情緒。「我出生在臺灣、長大在臺灣、生孩子在臺灣。不明白什麼老師都告訴我們,我們還是中國人?從小我就深深覺得,我不是中國人!我是臺灣人!」與此同時,演講者們還針鋒相對地指出了馬英九雖然親中,但並未像設想的那樣對臺灣環境造成改善的問題,可謂在播撒認同感的同時給予對手致命一擊。而蔡英文最後的出場,更是將現場的氣氛拉至高潮,隨後民進黨的勝利也可謂水到渠成。

不過紐約時報指出,蔡英文心知肚明,如果選民認為她太過於靠近民粹主義,他們便將離她而去;而北京和華盛頓亦密切關注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因此自己必須在兩者之間尋找一個微妙的平衡。這也是她的競選團隊代替她發聲鼓動民眾情緒的緣由之一。與此同時,她亦採取強調經濟競爭力的選舉策略,並許諾不會追求正式獨立,以維護與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係。

 

漂亮但曖昧的就職演說

有了上述背景,我們再回到此次蔡英文的就職典禮,便更明白為何她並未大肆宣揚對兩岸關係的看法。「兩岸之間的對話與溝通,我們也將努力維持現有的機制。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蔡英文稱。同時,她褒揚臺灣是一個「全球公民社會的模範生」,堅持和平、自由、民主及人權的普世價值,並承諾自己將打造一個「沒有被意識形態綁架的『團結的民主』、一個可以回應社會與經濟問題的『有效率的民主』、一個能夠實質照料人民的『務實的民主』」;在經濟方面,則會致力於「為年輕人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

一些媒體評論說這是一場漂亮的演講,同時也符合其冷靜、小心的特質。在兩千多字的演講中,她通篇未提「中國」二字,僅將臺灣作為著眼的焦點。她在演講中強調「臺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兩岸過去20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的成果」,並未承認「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而是用「對岸」、「兩岸會談」這種較為中性的詞語取而代之。BBC的報導中認為,她並未想要借此演講努力討好臺灣的獨派人士,但也毫不意外地不準備在這個問題上向中國妥協。自然,中國對她交上的這份答卷不會滿意,但目前這個皮球已經被踢回給了中國,接下來則要看中方如何應對了。

蔡英文在演說中提到,她願意繼續與中方「溝通」、「對話」,但要建立在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的基礎上。BBC分析認為,由於這樣會將未來兩岸間的對話置於民意和法律的監督基礎之上,因而可被理解為臺灣民主機制的一部分;但它卻難以為中方所接受。「北京方面可能就會認為這是蔡英文的托詞。」而臺灣民進黨籍立法院長蘇嘉全表示,從字面來看,她雖已起草「兩國論」,卻仍舊在演說中以「兩岸」這樣較為曖昧的詞語形容雙方,這是「儘量釋放善意」,這個說法恐怕也難以為中方所接受。大陸新華社便略顯諷刺地稱,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既不叫好也不叫座」。

 

臺灣問題何去何從?

有網評總結稱,對臺灣來講,面對大陸是天大地大的事,但對大陸來講臺灣問題並不是最要緊的事。在蔡英文勝選之後,可以預見大陸對臺灣的戰略仍將清晰地維持著反對獨立的根本,若在此事上有所妥協,共產黨也同樣將失去在大陸的民意基礎。而網路有分析稱,若臺灣要真正實施獨立,則必須修憲、改國名及領土,這需要立法院四分之三通過再交付全民公投,公投的投票率達到50%且公投認可才能修憲,另外還需要中國的武力干涉失敗,相當於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更何況比起人們想像中的激進派,蔡英文更是個偏理性的政客。在獨立可能性幾近為零的情況下,加之戰爭所帶來的一系列風險,大陸並不會貿然使用武力出手干涉。目前,香港、新疆、西藏等問題對大陸來說都相當耗費精力,如果台方不採取激進措施,大陸也不會輕易接這個皮球。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雖然難以做到,但民進黨本身仍支持獨立,而此次民進黨被賦予的權力,則更有可能令蔡英文在未來通過較為緩慢且微妙的政策調整,逐漸將臺灣與中國大陸進一步剝離開來。

此事國際態度也很明朗,多是支持兩岸關係繼續和平穩定發展,沒有太多意外。就美國而言,維持現狀是最符合其利益的做法。無論統一還是台獨都將打亂美國的東亞佈局,因此無論天平向哪一方太過傾斜,美國都勢必出手干涉。因此一味地堅持獨立,對目前的臺灣來說等於給自己樹了兩個過於強大的對手,這不是臺灣期望看到的,更不是臺灣民眾將這一票投給蔡英文的目的。

 

不算完美的起步

此次選舉過後,確有臺灣人表示這一票並非意味著投給「親中」或「反中」,更不可簡單概括為台獨意識的勝利。實際上,這是臺灣民眾對國民黨執政不滿的集中爆發。雖然目前臺灣分離主義思潮氾濫是不爭的事實,但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比起兩岸統一這樣的龐大話題,自己的切身利益顯然才是更值得關注的焦點。至少此次蔡英文的承諾令民眾感受到了較大的誠意,我們也大可不必將這個順水推舟的結果想得太過複雜化。假如蔡英文無法交上一張令人滿意的執政答卷,則那些由於對馬英九不滿轉而投蔡的選民,則將毫無懸念地再次站到蔡的對立面。

況且,今年臺灣大選的投票率只有66.2%——創歷史新低,比四年前低了8個百分點。即便有周子瑜事件(指臺灣藝人周子瑜由於在一檔節目影片中手持中華民國國旗,被藝人黃安舉報為台獨份子,進而被中國大陸的部分電視臺取消演出和中國線民集火攻擊一事)推波助瀾的情況下——台灣智庫民意調查稱這一恰到好處的事件約影響1成選票,更稱得上是給了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最後一擊」,蔡英文交的選舉成績單仍舊算不上漂亮。與四年前的落敗相比,民進黨此次只多賺得了八十萬票,或許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了臺灣民眾的迷茫。因此我們可以預測,在蔡英文上臺的短期內,應該還是以拉攏民心、發展臺灣自身經濟作為她建立口碑的基石。

不過對於蔡英文是否能扭轉目前臺灣困境的問題,評論普遍認為,她也存在明顯的短板。其一便是雖然她被稱為「女版馬英九」,但最大的不同是她缺乏切實的基層行政經驗、且幾乎沒有體會過人間疾苦。因此,有人擔心她此次競選前的承諾只是漂亮的空中樓閣,未來也許沒有經驗、也沒有能力將其一一變現。

 

是勝利,還是新的危機

那麼對目前的臺灣來說,蔡英文是否比馬英九更適合坐在這個位置上?答案是肯定的——跌至僅剩一成多的民調已經清楚地說明了結果。回顧馬英九的執政歷程,在他上臺前民眾便對其抱有充分的信任與好感,而他上臺時更一舉創造了拿下超過四分之三立法委員會席次的歷史。馬英九上臺時正值經濟危機,但在他在任期間的前幾年,臺灣經濟數據看起來有了明顯好轉。這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大陸的讓利,但也要歸功於他拿捏得當。「馬英九大概是唯一一位大陸與美國均給與正面評價的臺灣領導人」,大陸知乎社區網友「逆光之下」評論稱。而隨後國民黨的跳水式落敗,大多要歸結為面對民進黨的分離主義思潮無能為力,只得任由獨立情緒水漲船高,最後被民進黨打情懷牌死死地扼住命脈,並不意外——激進的民眾認為馬英九太過委曲求全,他們高漲的情緒需要一個宣洩的出口,民進黨也可以說成是漁翁得利。

但是顯而易見的是,選舉勝利只是一個開始。從兩岸合作方面來講,如果蔡英文無法說服大陸繼續讓利,則臺灣經濟只會雪上加霜;從拉攏民意方面來講,情懷所引起的集體效應只是一時的,若民眾無法在未來看到情況好轉,則會讓他們有受騙的感覺,加之其一直被人詬病的執政經驗缺乏等問題,民進黨的民意流失只會比國民黨更為迅速。

而就兩岸民眾、尤其是社會的中堅力量——年輕人而言,緣何敵對情緒已經進展到如此激烈的地步,相信這次選舉之後雙方都有些愕然。逆光之下分析稱,臺灣人民抱有「小國寡民」般的優越感,對大陸抱有種種偏見和敵視,相反大陸曾在馬英九當選後對臺灣抱有高度好感,並憧憬臺灣的民主自由,但一旦他們開始意識到臺灣的這種憤恨情緒,此前的好感也會迅速向另一個極端轉化。況且就大陸長久以來對領土抱有的濃烈民族情緒而言,臺灣獨立與否的問題幾乎不可調和,這也是兩岸今天必須接受的現實。

雖然不論是從民進黨的此次起步、還是蔡英文當選後的初步舉措來看均不容樂觀,但仍舊有相當一部分人對蔡英文寄予了希望,也有人戲稱「至少不會比現在的馬英九更不得人心了」。對雙方民眾來說,應當理智看待此次民進黨的勝利,而不要在獨立問題上貿然恐慌。我們應當看到國民黨此次落敗顯然元氣大傷,被朱立倫形容為「穀底紮根」,再次捲土重來的時間難以預料,如果短時間內蔡英文再失去民心,則只能加重局面的混亂,這無疑是政府和民眾都不想看到的。所以臺灣人現在要做的,也許就是平心靜氣,在儘量避免進一步加大與對岸矛盾的同時,對新政府多一點期待。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