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表情包」,不單單是你的表情

「表情包」,不單單是你的表情

 

本刊編輯部

圖:維基百科、社交軟件截圖

 

在面對面的交流中,文字不是唯一的溝通方式。我們用有力的握手表達信任,用堅定的目光傳達專注,用上揚的嘴角表示贊同,用揮舞的手臂傳遞熱情……比起一字一句地將想法剖析清楚,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顯然更行之有效地消滅了距離的阻隔,而喚起了親切的實感——這或許是一種社會性動物的本能。

而當交流陣地轉移至網路,面對波瀾不驚的顯示幕,文字的情感力度似乎弱了許多,這當然是無法滿足人們溝通欲望的。只要你曾使用網路與人交流,便不可能沒有接觸過「表情」。它們可能是幾個頗有象形文字感的字符,一個圖示,一張圖片,甚至一個動畫、一個視頻;未來還可能有更多。即便遠隔千里,它也似乎瞬間通過人們的想像,令對方的「表情」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眼前。無法言傳,那就意會吧——只要資訊時代不止息,人們用於交流的創意大約也將永不停步。

網路聊天中使用的字符或圖片「表情」不是中國人的專利,但要論到對其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中國人絕對在歷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當人們進入微信或是QQ的群聊時,很容易就會被五顏六色的表情圖片「刷屏」,這在符號表情與「小黃人」表情曾經大行其道的年代幾乎是不敢想像的事情。不過在進入今天的「表情包」正題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表情的變遷史,從兩大陣營——「表情符號(emoticon)」與「絵文字(emoji)」分別入手,看看它們是如何從言語的點綴,逐漸在某些情境下掌握聊天主導地位的。

 

在傳統中創新的表情符號

 

也許會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第一個用符號組成的表情並非使用在網路聊天情境中,而是早在電腦出現之前便被發明出來了。1881年,美國諷刺雜誌《Puck》中印了四個醒目的以符號組成的人臉「簡筆劃」,並附文稱「我們想讓讀者看看,在這個所有漫畫家都曾擦身而過的、屬於我們自己的印刷線上,我們能設計出什麼樣的東西。」

也許他們的想法在當年沒有引起大範圍的效仿與轟動——畢竟印刷設備不是普通民眾人手一個的生活必需品。有人認為這之前還有一些先驅者,例如1857年一本名為《國家電報評論與操作員指導手冊》中便列舉了人們在莫爾斯電碼中使用數字「73」表達信件的結束問候「愛與親吻」的例子,但這更像是縮寫而不是表情,例如我們今天以「LOL」替代「大笑(Laugh out loud)」。而Puck雜誌則首次打破了標點與圖畫之間的想像界限,試圖用一種打破陳規的編排方式引起人們對不相關事物的普遍聯想,從這個角度來講,他們確實創造了歷史。

在這之後,並無太多用武之地的符號表情沉寂了很久,直到大約100年後才煥發新生。1982年,隨著電腦逐漸開始投入應用,Scott Fahlman成了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在案的「表情」使用者,他甚至還在Carnegie Mellon大學的電腦科學版塊中,為每個表情寫了一段簡短的說明,建議它們應當在何種場合進行使用。當然,這個時候我們應當用「emoticon(表情符號)」這個如今廣為人知的新名字來形容這種「象形文字」了。「我認為以這樣的次序編排符號,可以用來表示玩笑::-),」他寫道,「你要側著頭讀它。還有一種更省事的方式來表達相反的情景::-(。」

由於輸入簡便且極為易懂,這兩個簡單的符號在隨後的幾個月之內便擴散至網路上,隨後又因Scott及網友的創意而產生了多種變體。我們已經很難追溯它們是在何時進入了中國網友的視線,因為在大多數中國網民初次接觸網絡的時候,它們便已經存在了。筆者大概在90年代見過「:-P(吐舌頭)」、「;-)(眨眼笑)」、「8-)(戴著眼鏡笑)」等多種版本,甚至多到網路上專門有「科普帖」,詳細解釋每種表情的意思。

不過至此為止,這些表情符號仍然具有鮮明的西方特徵——使用英文慣用的語序(從左向右閱讀)、英文輸入法中簡潔的半形標點,以及英文字母與阿拉伯數字。可以想像,在電腦逐漸開始嵌入對多種語言文字的顯示支援系統之後,人們開始從全世界千奇百怪的文字之中尋找更為象形的表達方法,此前表情符號必須側著頭才能讀懂的問題也迎刃而解,而組成一個更為形象的「人」的更多要素,例如臉的輪廓、耳朵、手勢,甚至身體和腳,都可能被包含在越來越龐大且複雜的表情符號中。例如,「¯\_(ツ)_/¯」這個像是一個人無奈地撇嘴聳肩的表情,頗為形象的眼睛和上揚的嘴角實際上是日文的一個片假名,而「>皿<」這個緊閉眼睛、呲著牙,表示很痛苦的表情不說你也知道——誇張的大嘴正是我們日常使用的漢字。還有如今家喻戶曉的「囧」這個生僻字,由於字形特殊,可以單獨作為一個無奈皺眉的表情使用,以至於人們幾乎忘卻了它的原意——光明。

時至今日,雖然每天都有新的表情符號被發明出來。即便看起來華麗且繁複,但它們大多仍舊遵循著最傳統的原則——全部都由電腦系統中內嵌的文字、數位與符號組成。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國人民創造的各種表情符號「派別」中,有一派足以與最古老的「西方派」抗衡——那便是「亞洲派」。雙方的區別極為明顯,前者如上文所見,傾向於用誇張的口形表達不同的感情,而眼睛卻大多只是用冒號表示的兩個小點而已;但「亞洲派」則大多相反,口形只用一條波瀾不驚的底線表示,卻用各種符號類比出千變萬化的眼神,例如「@_@(驚訝)」、「T_T(悲傷、流淚)」等。有研究認為,這與西方人與亞洲人的民族性格大有關係——西方人樂於開放地表達自我,露齒大笑表示開心、張圓嘴表示驚訝都很正常;而亞洲人大多接受含蓄式教育,講究喜怒不形於色,但卻可以「秋波暗送」。因此人們「察言觀色」,大多看的就是眼睛。因此,即便今天你無法分辨螢幕對面的人來自世界的哪個角落,也許看看他慣用的表情便能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絵文字:簡單形象的另一條捷徑

 

當然有些人可能會說,表情符號雖然比打字更為簡便,卻至少也要耗費輸入幾個字符的時間。甚至有些表情中使用的符號頗為生僻,若是每次都去冗長的符號清單裡找,豈不是太過麻煩;更何況有些符號太過抽象,對方如果無法理解,更是尷尬。何不用更形象、更簡便的方式代替呢?

早在上世紀90年代,這個問題便有人想過了——既然電腦系統已經支援多種語言輸入,不如將常用表情圖片也設為一種特殊的「語言」植入系統當中。這就是第一個emoji——「絵文字」於1998或是1999年在日本誕生的過程,它的創造者Shigetaka Kurita從天氣預報中表示天氣的小圖示中獲得了靈感,因而創造了172個12×12圖元的小圖示,想要為他所供職的移動互聯網平臺中的通訊功能「加點料」。而1997年,另一個叫Nicolas Loufrani的人注意到表情符號在移動技術中的使用正在增加,於是他開始嘗試用一套與常用表情符號對應的彩色圖示替代它們。一不做二不休,他甚至將這些圖示分類編譯成了線上表情符號詞典,並將它們拿到美國版權局註冊,令它們隨後被下載至各大電信公司的手機上,成為科技行業中使用的第一套圖形化表情符號。

這兩人的貢獻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不要小看這些圖示,它們並不是圖畫,而是在電腦系統裡擁有獨立編碼的「字」。雖然之後一些大公司爭相推出了自己的版本,但這些不同的版本享有共同的編碼,原理和我們打字時使用的不同「字體」類似。如果說「絵文字」這個名字還有點陌生,那「小黃人」幾乎無人不曉——雖然各家公司的版本爭奇鬥豔,但基本都選用了豔黃色、沒有耳朵及頭髮的圓形臉龐作為表情的載體。2003年,QQ也推出了自己的一套表情系統,正是在這個時候,以「小黃人」和騰訊公司的當家吉祥物「企鵝」為主的表情系統開始走進了中國人的生活——或許你猜到,接下來我們將要講的是中國人的故事;而我們的主題「表情包」就快要登場了。

 

「表情包」與中國網路文化

 

隨著科技的發展,系統自帶的預設表情已經逐漸無法滿足喜歡特立獨行的網路愛好者了。畢竟與現實生活相比,這些缺乏變化的表情實在是簡陋得可憐。以「微笑」為例,在不同場合下,人們可能會做出善意的微笑、諷刺的微笑、如釋重負的微笑、不懷好意的微笑……這並不是一個上揚的嘴角便可以簡單表達的事情。

這個種子在絵文字首次席捲中國的時候便埋下了。2003年,轟動中國的「非典」疫情正巧和「小黃人」表情打了個照面。在口罩一下子成了生活必需品的情況下,線民靈機一動,以QQ原本自帶的一個「戴口罩的小黃人」表情來對時事進行娛樂。原本這個表情含有「閉口不談」的意思,卻由於非典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也許就是在這個時候人們發現,千篇一律的表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讀;可遇到無論如何都表達不了的含義怎麼辦呢?

<a href=”http://imgur.com/uFpQ8y4″><img src=”http://i.imgur.com/uFpQ8y4.jpg” title=”source: imgur.com” /></a>

別急,終於是時候輪到「表情包」出場了。在QQ隨後的版本中,逐漸增加了「添加自訂表情」的功能,允許人們把保存在自己電腦上的圖片添加進「表情庫」使用。大約是考慮到有些人「存貨不足」,騰訊公司也開發了一系列主題表情,以獨立的壓縮包形式提供給用戶,更有網友自己創作系列主題表情,發到網路上供人分享,這就是「表情包」這一漢語熱詞的由來。一時間,許多愛追潮流的年輕人都拋棄了「小黃人」,轉而投入豐富的「表情包」大軍。

既然是「自訂」,那麼不同人群的審美與情趣成了決定他們使用何種表情包的關鍵。最早屬於年輕人的表情包大多以人們耳熟能詳的卡通人物作為載體,例如兔斯基、悠嘻猴、Hello Kitty、流氓兔等,表情動作比起「小黃人」更為細膩傳神,但由於誇張抽象,實際上難以被相比之下年齡稍長、不關心網路流行文化的人辨識。因此,後者開發出來的「表情包」大多採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將「您好」、「早安」、「感謝」這類問候語配上較為傳統莊重的玫瑰、酒杯、水果、握手等圖樣製作成具有動畫效果的表情,有些甚至完全沒有配圖,只是一張背景為彩色的文字圖片。不過,這些表情大多也出自對電腦不甚精通的「門外漢」之手,因此往往製作粗糙、配色奇怪,加之太過嚴肅,難以被年輕人所接受。有趣的是,在年長線民的群體中,它們卻由於簡便易讀而一直火爆到今日,如今它們在年輕人群體中有個俏皮的綽號——「中老年表情包」。

對於處在潮流尖端的網民來說,以傳統卡通角色為主角的表情可愛有餘,卻搞怪不足。2007年,美國有一個論壇上出現了一則用Windows畫板畫成的四格漫畫,講述了一個人在蹲廁所時,因為有水濺到屁股上,而感到十分憤怒,同時又自覺好笑的過程。雖然它的線條十分簡陋、且講的是登不上檯面的日常瑣事,但卻大獲網友認同,並奠定了一種叫「暴走漫畫」的另類基調。這種形式很快傳入中國,併發展出了中國自己的男主角「王尼瑪」。

對於期望在聊天中以搞怪幽默作為點綴的網友來說,這種離經叛道主角的出現仿佛雪中送炭一般及時。而2010年,美國論壇Reddit的一個用戶上傳了一張根據一場賽後新聞發佈會姚明的表情進行誇張再創作的漫畫,這張出名的囧形臉幾乎成了暴走漫畫裡最經典的形象,也為網友尋找素材打開了一扇大門。自此,成龍、奧巴馬、杜甫、金正恩等古今中外的名人都在暴走漫畫中有了極高的出鏡率,其素材多數出自電影或電視節目的截圖。這些表情往往誇張扭曲,有時還會配上網友自製的搞笑臺詞,聊天過程中將它發給朋友,懂的人自然能會心一笑。在某些情況下,人們甚至可以只借助表情圖片中的文字來「聊天」,配上圖片中粗糙卻傳神的簡筆劃,倒也頗有畫面感。

 

從點綴潮流到引領潮流

 

今天,表情包不僅僅是潮流的附屬品,它更可以引領潮流。今年1月,以臺灣藝人周子瑜事件(指周子瑜與中華民國國旗共同出鏡,被大陸藝人黃安指責一事)為引子,大陸網友和臺灣網友在Facebook上展開了一場「罵戰」。這本是一起普通的觀點衝突事件,但臺灣網友逐漸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大陸網友的「戰鬥」方式太奇特了——用表情包。由於這些圖片在具有諷刺性的同時更有相當的趣味性,一些臺灣網友便有樣學樣,製作「臺灣歷史」系列表情包進行回擊,更有人甚至產生好奇心,主動「休戰」向對岸同胞索要表情包資源,令這場戰爭最後甚至促成了一些特殊的友誼。有人稱,大陸網友這種特別的娛樂心態,令臺灣網友認識了一個與媒體宣傳不同、更為幽默直白的大陸,而「表情包」更成了雙方握手言和的跳板。有人說「當臺灣線民開始用自己的『表情包』應戰的那一刻起,他們其實就已經融入了大陸這種充滿活力和多元的網路文化主流了」——或許與美國的迪士尼卡通形象、日本的漫畫一樣,「表情包」是中國獨特的文化輸出。

人們同樣會將現實生活中無處發洩的苦悶與憤怒壓縮在表情包的幽默當中。剛剛過去的5月,中國刮起了一股「清真」表情包之風,將身著傳統服飾的穆斯林形象漫畫化,配上「是,這很清真」、「你們不夠清真」等評論,表達對此前穆斯林群體所執「清真食品立法」提案的不滿。這個原本嚴肅而敏感的話題,做成「表情包」之後卻憑空產生一種大事化小的幽默——不過隨便將它發送給穆斯林朋友,想必也還是相當冒犯的。

不過雖然表情包的使用有利有弊,甚至有些人會認為它太過「出格」,這種網路文化確也實實在在地紮根於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必須意識到的是,它也已經不單單是情緒的載體,人們更期望在這個方寸之地上以隻言片語便能針砭時弊,為其賦予更深刻的內涵。傳遞的不只是心情,更是價值觀——哪種表情是你的最愛呢?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