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每週話題

「虛擬網紅」帶給我們的思考

專題:「虛擬網紅」帶給我們的思考

 

 

文/本刊編輯部

圖/維基百科、網絡

 

 

Andy Warhol有一句名言:「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而這句話在這個屬於社交媒體的時代無疑已經實現了。一位普通人很可能只是憑藉放在網上的一張相片而一夜成名。目前深受年輕人歡迎的社交媒體Instagram風靡之後,「素人」變「網紅」仿佛也更為容易。而最近Instagram上一位由電腦3—D技術製造出來的虛擬人物,粉絲高達67.8 萬,引發了熱議。比起假臉網紅,虛擬網紅更是挑戰了人們的傳統思維認知。

 

虛擬網紅不得不說的故事

 

Miquela Sousa 是一位最近才開始備受關注的 Instagram 紅人。她 19 歲,巴西和西班牙血統各佔一半,長居洛杉磯,喜歡在 Instagram 上發佈「本日穿搭」——標誌性的雀斑、齊劉海和雙丸子頭,加上Chanel、Proenza Schouler、Supreme、Vetements 以及 Vans 等奢侈品、設計師品牌和潮牌的創意混搭。目前,她的 Instagram 帳號@lilmiquela已經吸引了近 67.8 萬粉絲。

去年 8 月,Miquela Sousa 發佈首支單曲《Not Mine》,當月就在 Spotify 的熱門榜單上排到第 8 位。今年 2 月底的時裝週期間,Prada 在 Instagram 上推出了一系列以該品牌 2018 年春夏系列印花和 Logo 為靈感的 GIF 貼紙,第一個找了Miquela 合作發佈。本月,美國時尚季刊 V Magazine 最新一期面世,Miquela Sousa 在其中佔了兩個版面,分別是與 Chanel 和 Burberry 合作的廣告大片。

 

這一切看上去似乎是又一個「頭部博主如何誕生」的故事。唯一不同的是,Miquela Sousa 其實是個利用電腦技術生成的虛擬人物。

 

與 Miquela Sousa 類似,Shudu 也是最近在 Instagram 上引起關注的一位虛擬博主。她的身份是模特,會經常通過 @shudu.gram 發佈自己的「工作成果」。Shudu 最初並未引起什麼關注,平均點贊量只有 5000 左右。也沒人注意到她並不是真實的人——一些人用「上帝可真願意在你身上下功夫」這樣的話評論她的天然美貌,甚至有攝影師私信她約拍。2 月 9 日,Shudu 發佈了一張塗了口紅的特寫照,配文是「Fenty 美妝的真實色彩」。Fenty 官方轉發後,這張照片的點贊量迅速上升至 22 萬,Shudu 的粉絲數也上升至 7.2 萬人。人們開始在評論裡反覆詢問:「她是誰?」

 

虛擬網紅推動了商業價值的提升,更拓寬了傳統的表達途徑

 

和真人時尚博主相比,Miquela 和 Shudu 與粉絲建立聯繫和信任的方式沒什麼不同——隔著螢幕,傳遞某種個性化審美和對時尚消費的見解,在吸引足夠的粉絲(流量)後,產生商業價值,並借此變現。

 

一些人在 Miquela 的帳號下評論道:「你真假(you are so fake)。」但也有些人無法憑藉照片確定她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比如,一位名為surethingval的網友在 1 月 12 日留言說:「我很困惑,為什麼你看上去總是有點像動畫人物?」

1970 年,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曾提出一個名為「恐怖谷理論」(Uncanny Valley)的假設,用來形容人類對跟他們相似到特定程度的機器人的排斥反應。簡言之,如果一個實體「不夠擬人」,那它的類人特徵就會顯眼並且容易辨認,產生移情作用。但要是一個實體「足夠擬人」,那它的非類人特徵就會成為顯眼的部分,在人類觀察者眼中產生一種古怪的感覺。

 

Miquela Sousa 拒絕透露她背後是一支怎樣的團隊在運作,表示,「我希望自己被定義為一位藝術家或歌手,或者那些能夠描述我才藝的職業,而不希望人們過於強調‘我是誰‘這種膚淺的東西。」在談及自己與粉絲的關係時,她也給出了一個十分標準的答案:「我希望能夠滿足甚至超越粉絲對我的期待,但最終所有的決定都要基於我的信仰。」

 

Shudu 的創造者是美國攝影師Cameron James-Wilson則與Miquela Sousa 的團隊相反,他直接向媒體公開了自己的身份。在接受 highsnobiety 採訪時,Cameron 解釋說,由於受到了很多評論的攻擊——一些人認為一位白人男性塑造出這樣的虛擬黑人模特,會擠佔真實黑人模特的生存空間——他必須出來澄清自己的初衷,「我做這件事並不是想剝奪任何人的權利,只是覺得現在美的定義正變得更具包容性,在技術標準上也應該有所延展。」

 

Shudu 每發佈一張圖片,Cameron 都要花上整整三天,這還不包括前期籌劃。形象靈感來自在創造這個虛擬形象的過程中,他發現目前的 3D 軟體沒有充足的技術和素材來創造不同種族的形象。「對我來說 Shudu 並不是個生意,更近乎一種自我表達。就算有公司來聯繫,如果他們的要求與我對 Shudu 的想法有背離,合作就無法達成……現在我更有興趣為遊戲開發者和 3D 設計師開發更多資源,創造更多元的虛擬形象。」

虛擬群體帶來的是機遇還是風險?

 

虛擬博主的走紅我們對「存在」的理解產生更為深入的思考——是否會創造一個新的、介於網路和現實之間的虛擬群體——它們會帶來什麼樣的機會,又可能有怎樣的風險?

 

Miquela 和 Shudu 令人聯想起日本 CG 藝術家石川晃之與石川友香夫婦 2015 年首次公佈的虛擬女高中生 Saya。在 3 月 11日- 14 日美國奧斯丁舉行的世界創新盛會「South By Southwest Trade Show(簡稱 SXSW)上,Saya 再次出現。她通過一個 4K 顯示器展站在參觀者面前,AI 會通過攝像頭拍下的面部表情做出即時分析和情感判斷,Saya 隨後則根據 AI 回饋結果做出反應。

 

當代藝術家 LaTurbo Avedon 評論說,這些虛擬形象的走紅意味著。人們對獨立人格以及流動的身份認同越來越感興趣。

英國考文垂大學的 AI 研究員Kevin Warwick 從 90 年代開始研究如何成為「賽柏格」(cyborg)。他認為如果給 Miquela 或 Shudu 也植入一個 AI 大腦,他們很有可能會演化為具有獨立意識的「數碼存在」。與電影中所描繪的相反,AI 不會使這些存在進化為具有更高智慧和身體素質的超人,而是變得越來越近似人類。「這背後的危險是,當人們毫無質疑地擁抱新技術為娛樂、通信和醫療等領域帶來的便利,他們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安全和隱私。」Kevin Warwick 說。

 

Kevin Warwick 並沒有提及目前有什麼好的應對方法。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限將變得越來越模糊。當真實和虛幻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人類該何去何從?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