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妙寫人心

眾望所歸的封聖——紀念德蘭修女

文:本刊編輯部綜合整理(主要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圖:維基百科、天主教各網站

2016年9月4日,羅馬教宗方濟各批准為加爾各答的德蘭封聖,封聖後又被稱為聖德蘭,同日被列爲其紀念日。此前的2003年10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把她列入真福品名單,她當時被稱為「真福加爾各答的德蘭」。加爾各答的德蘭人稱德蘭姆姆(Mother Teresa),作為天主教修女,她同時還是傳教士與慈善工作家,也是仁愛傳教修女會的創辦者,她一生主要在為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有「加爾各答的天使」的美譽,並於1979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德蘭修女封聖,得到了世界廣泛的關注。(注:依天主教中文譯法之傳統,應稱呼她為德肋撒修女,本文為方便讀者閱讀,選用流傳更廣的普通譯法,作德蘭修女)

早年生涯


德蘭修女的本名是Agnes Gonxha Bojaxhiu,出生於奧斯曼帝國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現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的阿爾巴尼亞人。當時的馬其頓仍然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一部分。她的父親是一位富商且積極參與反土耳其運動,爭取阿爾巴尼亞的獨立。母親雖家教嚴格却有著深深的慈愛和信仰。

在Agnes八歲那年,父親病逝,母親便以賣布和刺綉的生意,獨自輔養三個孩子成長。Agnes的家庭是天主教家庭,她所居住的城市的居民多為穆斯林和東正教信徒,僅有少數天主教徒。

Agnes十歲時到克羅地亞公立學校讀書。參加了學校中的天主教學生會。這個學生會特別支持到外地傳教。十二歲時,她立下志願,將來要到外國傳教,從事救助窮人的工作。十五歲時,家鄉有耶穌會的神父們被派到印度的孟加拉(當時尚未獨立)去服務。神父們寄回家鄉的書信中,報告了印度有關的一切。她看到這些書信,很受感動,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十八歲那年,Agnes終於選擇奉獻生活,追隨天主的聖召。9月25日隻身到愛爾蘭羅雷托修女會(Sisters of Loreto)做初學生。

走向印度

1929年1月,Agnes從愛爾蘭到印度加爾各答,在喜馬拉雅山下的達耶林城開始初學訓練。1937年5月24日,Agnes在達耶林城發永願,决定成爲終身職的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德蘭(Saint T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德蘭。德蘭成為修女之後,被派到加爾各答的聖瑪利亞羅雷托修女會中學教地理和宗教課。

1940年代初期,德蘭修女在聖瑪利亞羅雷托修女會中學擔任校長一職,當時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痲瘋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改變了德蘭修女的一生,也改變了成千上萬人的一生。她那天在車站看到一個乞丐不斷地說:「我渴……我渴……」這個情境不斷在她的腦海裡浮現。她回到修院後,感覺到神在呼喚她為貧窮的人服務。

1947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獨立,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大多數都是怕被穆斯林迫害的印度教徒,傳染病如霍亂和麻瘋病等都沒有受到控制,在街頭巷尾爆發開來,學校高牆外的街頭越來越像是地獄。這景象折磨著德蘭修女的心。

1948年2月,德蘭修女寫信給羅馬梵蒂岡的總會,請求許可她離開勞來多修女會,專心為印度窮人服務。同年8月得到教宗庇護十二世許可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德蘭修女到巴特納城一座醫院受護士訓練,三個月後回到加爾各答城。12月她在加爾各答城最窮的地區莫地及爾(Moti Jihl)爲失學窮苦兒童辦了一所露天學校。起初,由於她個人力量有限,而需要救助的人太多,因此困難重重。但德蘭修女咬緊牙關,依靠天主,終於有善心人士受修女善行感召,捐助場所、設備、食物,還有人奉獻心力,協助德蘭修女的工作,其中不少是她過去的學生富家小姐。有11個女孩也決定奉獻一生,追隨德蘭修女爲貧苦的人服務。

1950年10月7日,教宗批准了德蘭修女與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德蘭修女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爲印度婦女傳統的白棉粗布沙麗,這是印度階級社會中最底層的「吠舍」所穿的。德蘭修女却把「吠舍」定義為「主的兒女」,她認為,既然要為窮人服務,理應穿著與那些貧民相同的衣服。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爲博濟會修女的制服。這個修會除了天主教修會傳統的貧窮、貞潔、服從三個誓願以外,還加上要全心主意,不要酬勞,為最貧苦的人,也就是基督受難的化身而服務。

1952年開始,德蘭修女開始了最引人注目的善行,就是為快要死亡的窮人服務。德蘭修女在加爾各答市政府捐贈的伽黎神廟旁的一間空房子,建立世界知名、讓窮人得以善終的收容之家,有快死的窮人,因爲修女們的細心照顧而起死回生的。對這樣的人,除了給予適當的照料之外,還教給他們謀生的技能。垂死病人得到收容之家的修女、醫生、護士、義工的細心照顧,平靜安詳而有尊嚴地離開人世。

行遍世界

1960年10月,德蘭修女首次離開印度訪問美國。在回加爾各答之前.她轉赴羅馬,拜訪教宗若望廿三世。亞加及尼樞機承認她的傳教修女會是一個宗座的修會。1965年2月1日,仁愛仁教修女會正式被批准爲宗座修會,德蘭修女從此可在印度之外建立修院。1968年教宗保祿六世邀請德蕾莎修女在羅馬建立一座修院。

1982年,在貝魯特難民營遭圍攻的緊要關頭,德蘭修女斡旋以色列軍與巴勒斯坦游擊隊之間實現暫時停火,並因此得以從一座處於交戰前綫的醫院中成功救出37名孩童。南斯拉夫爆發科索沃戰爭後,德蘭修女告訴一方的指揮官,說戰區裏面那些可憐的女人和孩子都逃不出來。指揮官說:「修女啊,我想停火,但對方不停,沒辦法。」德蘭修女說:「那麽只好我去了。」德蘭修女走進了戰區,交火的雙方在得知了德蘭修女走進戰區後,便立刻停火,都在等德蘭修女把那些可憐的婦女和孩子帶出戰區後,雙方才又重新開戰。後來這個消息輾轉間傳到了聯合國大會,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聽後,嘆了口氣說 :「這件事我做不到。」。

1991年3月31日,德蘭修女首次回到了故鄉,在阿爾巴尼亞的第拉納重新開放一座主教座堂。此教堂在恩維爾•霍查獨裁時代,被迫改為戲院。德蘭修女又在自己家鄉開設三間會院,她的夢想也實現了。

截至1996年,德蘭修女在超過一百個國家運作了517個慈善計劃。瘦小矮弱的德蘭修女,有著堅强意志,半世紀來,憑著對天主旨意的順服,發展出「仁愛傳教修女會」團體。如今在全球,一共七十一國家設立了七百四十多家救濟院、一一九個痲瘋病中心、七百多家巡迴診所,近年又成立愛滋病服務中心。這個專爲「窮苦中的至苦者」服務的慈善機構如今已遍佈全球。近五千修女繼續著她的志業。受其感召而投入的義工則超過一百萬人。他們服務的對象很廣,因爲德蘭修女對貧窮的定義非常寬廣,包括了物質與精神層面。她曾說,舉凡飢餓者、孤單者、無知者、胎兒、遭種族歧視者、被棄者、患病者、貧困瀕死者、被囚者、酗酒者、吸毒者……,都是《馬太福音》裏耶穌所謂「我弟兄中最小者」。而缺乏愛,是其中最貧弱者。

附錄:關於封聖

封聖,又稱列聖、宣聖,基督教儀式,是一種正式承認某個人成為基督教聖人的過程。在不同基督教派中,擁有自己的程序,其中最著名者,為天主教會的封聖儀式。在天主教中,封聖是宣福禮之後的進階儀式;經過宣福禮的真福者,再出現過兩次神迹,經過教會進一步確認其資格後,就可以舉行封聖儀式,宣佈承認這個人爲聖人。

封聖儀式的歷史年代久遠。起初,聖人的設立是爲了紀念殉道者和效法殉道者的好榜樣。早期的基督教中,聖人的敬禮並不是得到一致承認的禮儀。直到公元787年的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聖像敬禮才得以確立。自十二世紀起,聖人須經教宗列入聖品,才可正式為認可的聖人。在十六世紀的特倫多會議指出,信徒應該求聖人爲他們轉求天主,也該敬禮聖人遺物(即聖物)和聖像。

目前的封聖程序是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1983年1月25日頒行的宗座憲令《成全的神聖導師》(Divinus Perfectionis Magister),並由冊封聖人部在同年2月7日頒佈的法規規範的。封聖程序首先是由推動人提出對候選人的列品申請,並由該人逝世或安葬地教區主教啟動調查程序,通常是在候選人死後五年開始進行。在搜集證據後,主教把此「天主之僕」的調查報告呈交册封聖人部。然後由申請人進行進一步調查。
聖部會向教宗推薦,建議教宗宣佈候選人的「英雄德行」,此時候選人就成爲可敬品,可供信徒轉禱,但尚未能設慶期、命名聖堂。教會亦未正式宣告候選人已在天上。如果教會認為此人已經在天上、獲得救贖,就會對之宣福。如果是殉道者,教宗可以直接宣佈其爲真福,而「精修者」就需要一個科學不能解釋的奇迹透過祈求候選人轉禱發生,通常是無法治愈的疾病得以康復。獲真福品在真福生活的教區、與之相關的地區或會院可以設定慶日,但仍不可以其名祝聖聖堂。

而當有最少兩次奇迹出現時,真福就可以被册封爲聖人。在神學上,聖人是確定享有榮福直觀能力者。獲聖品者的慶日在各地教會都可以慶祝,平信徒可以自由敬禮聖人,不受限制。聖堂亦可以其名字祝聖。

Continue Reading